做学习型教师的认识与规划——汤晓丹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质朴的语言包含着“学无止境”的深刻道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从此这一理念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些所谓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也正是这一理念的实际运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必须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才能完善自我,提高生命质量,从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我校对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升非常重视。每周的业务学习、师徒结对互助、青年教师读书计划、外出听课学习等活动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我们不断产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更好地利用学校提供的机会和平台,是成长为一名学习型教师的关键。
1、向书本学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以知识为生的教师更是如此。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缸水”,可是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补给“水”的速度也远远跟不上学生的步伐。此时,教育观念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多读有关新教育理念的著作,多读走在时代前沿的优秀刊物,充实并更新教育理念。同时,教师不能仅仅钻研本学科的专著,而应放眼多样化的知识,成为一名通识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相互激发、生成,获取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电子产品的普及似乎也在暗示着纸质阅读时代的终结。现在很多人满足于利用网上的只言片语包装自己,表现出无所不知的样子。其实这些都是他人咀嚼过后的“残渣”,有些甚至是断章取义的。因此要想真正获取书本中的精华,还是应该运用自己的思维,静静地翻开优秀书籍,走进另一片广阔天地。
2、向前辈学习
对于教师这种注重经验积累的行业来说,身边的前辈们就是“活教材”。多与他们交流,往往令我茅塞顿开,获取全新的体验和思考。我校特色的“青蓝工程”帮我快速度过了职业初期的迷茫,前辈们清晰详尽的教案、活泼有序的课堂、倾其所知的指导,都让我感动不已。每次大大小小的公开课,都是前辈们帮我一次又一次“打磨”,给我鼓励和力量。小到平时备课时的种种疑惑,他们都会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身边的人们,他们心中都有一丛火苗,以理想、责任、谦逊为燃料,热烈而不张扬,温暖而明亮。
外出听课也是学习的绝佳机会。不同类型的教师、课程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犹记得台湾的李玉贵老师的绘本课《一百万只猫》,摆脱了类似单一讲授的呆板气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会,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的“引路人”角色,更是自然带入了语文味。蒋军晶老师则具备男教师特有的洒脱和大气,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而是着眼于语文的语用价值,让人感受到真正的语文教学的魅力。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就算路途遥远,又或者身体不适,只要学校给予机会,我都会积极参与,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3、向生活学习
生活是个大舞台,教师也是其中的一个角色。脱去了教师身份,首先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活生生”的人,不要让学生感觉到难以亲近或与他们不在一个世界。生活更是我们的老师,自然界季节更替、花草荣枯,人世的兴衰变化、相处之道,都蕴含着大学问。常怀感恩和反思之心,遇事不苛求,让生活来打磨和滋养我们的身心,也把这份“养料”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
我们常常会抱怨工作繁琐无暇学习,或许我们已经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苦差事。做一个新时代的学习型教师,应该常怀学习之心,善于利用点滴时间,抓住每一种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与工作中与学生共同快乐成长,让生活因学习而散发出更美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