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扩张想象维度
——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想象力的培养
有一则小故事:有人在白纸上随意画了几个墨点,拿着这张白纸去问孩子,孩子们有的说像小蚂蚁在说悄悄话,有的还说像是早上吃烧饼掉下来的芝麻……,再去问一个成人时:就几个墨点,有什么像不像的。这个调查不知道是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的,但是确实让我们警醒: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衰退,而这又不得不跟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关。
当媒体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许多学生选择了画面丰富,内容精彩的影片,代替了厚厚的书本,然而,影片虽然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但是多彩的形式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给人物、事件定型,学生难以再发挥各自的想象,长此以往,一千个“读者”,也许只能从一部影片中看到同一个“哈姆雷特”了。
想象急需返璞归真,急需鼓励培养,语文课堂可谓是最重要的“一亩三分地”了。
一、于生字词中培养想象力
小学语文课堂,离不开识字的教学,尤其是低中年级,常规的部首替代法、偏旁相加/减法等虽然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生字的方法,但是随着识字数量的增加,学生也会产生一些厌倦,或者形近、音近字的混淆。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去记忆生字,不仅是增强了生字的学习效率,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赶海》一文时,学习到了由两个生字组成的词语“俘虏”,按照教学的要求:音、形、义,我并未按照常规程序来走,只是问学生:你可以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高招记住它们,我们可以交流。这样,就将学习生字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同时学生也乐于观察,开动小脑筋去寻找字的特点,发挥想象力,用各自的方法记住它们。果然,孩子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的:“俘”是单人旁,这个人掉在水里,浮在了水面上,表示没有力量了,只能等别人处置他;“虏”虎字头,一个像老虎一样的人,把刚才那个掉在河里的人抓回去,做苦力。这样的解释方法是在教学设计前根本不会想到的,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来解释了一个初遇的生字词语,巧妙又充满想象的乐趣,作为语文老师,何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多给一些这样的想象空间,多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
二、于交流中拓展想象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同的交流方法让交流双方得到的是不同的收获。有人记录了两段母子之间的对话:
(A)儿子:妈妈,我要到月亮上去玩?
妈妈:孩子,月亮上不适合人类生存,你看,这是关于月亮的信息……(此处省略长段月亮的知识讲解)
(B)儿子:妈妈,我要到月亮上去玩?
妈妈边做晚饭边回答:好的,宝贝,但是别忘了要准时回家吃晚饭。
哪一种交流更适合孩子呢?A虽然让孩子了解了许多天文知识,却让那么小的孩子一下子失去了对月亮的想象,B中的孩子虽然没有得到多少知识,但我想他对月亮一定更加向往,也有着无限的遐想,而,只要有想象,什么会不可能呢?
小学生受年龄、社会经验的限制,与社会主流文化及我们的常理认知本身有一定的差距,会有其特定的角色观念和接受模式。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及方法,变单向式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把创新教育即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激发的思想衍化为自觉的课堂教学行为。
1、无限想象的范围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的交流更加是对学生想象力的一种保护和提升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机会就让学生想像,只有在学生经常想像的环境下,一但让学生展开想象,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盘古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盘古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于是有同学想到了盘古要穿多大的衣服;有同学想到了盘古当时的想法:一定要把天地分开;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盘古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等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面的东西小学生由于身心各方面发展水平的约束,产生一些离奇甚至荒谬的想法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在对其进行耐心引导与纠正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错误的想法可以纠正,但想象的积极性一旦消失,则无法换回。如果在此时“喝止”必将打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同时也泯灭了学生的想象力。
后来,我说:“同学们,盘古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于是同学们得到了鼓励,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了盘古只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还割下大腿上的肉喂快要锇死了的小狗,等一系列盘古对强恶决不手软;对弱小舍身相救的感人故事。也展现出盘古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谁与争锋的英勇气概。
其实关于《盘古开天地》的视频资料有很多,在教学中如果直接出示,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这个过程:不外乎是分成两半,重的向下,轻的向上,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学生就失去了这一想象的机会,让灵动的思维变得固定。采用传统的方式,看上去是在教学中走了“弯路”,实则是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对文字的解读。语文教学本就没有唯一的“标准”可循,只要我们大胆地去发掘、去引导,就能让学生拓展开想象的空间,让课堂变成一个快乐的海洋。
2、顺畅的口头表达
交流、想象,离不开基本的口头表达,因此,想象力的激发离不开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许多想象活动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且最终仍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只有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才能使他们的想象从具体直观水平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深刻性与逻辑性。所以,教师要教会孩子通过想象去说清楚一件事、一个人或一个情节。
学生经过一些的系统教育与学习,表达思想及回答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答案及口语表述越来越规范、划一。但是不可否认,让学生学会了循规蹈矩,按相同的思路去想问题、以相同的模式去做作业并得到一样的“正确”答案的同时,也将学生的个性棱角以及想象力不断的打磨削减。
因此,在培养小学生口头表达顺畅的同时,也不要给予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禁锢学生的思维,只是引导如何将自己的个人意见表达得更加清晰明了。
三、于练习中激发想象
1.插图想象
教学中,学生入情入境,自然会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也就能深入文中的情境,展开想象。如教《小露珠》学习第6—7自然段时,我先问小露珠给植物带来了哪些变化?接着提问:“现在,每个同学都是一种植物,你会怎样感谢小露珠呢?”
生1:“谢谢你,小露珠,你让我变得更漂亮、更精神了!”
生2:“这串珍珠真好看!感谢你把我打扮得这么美丽!你真是出色的化妆师!”……
在文章最后小露珠变成了水蒸气和大家一一告别时,我又提问:“小露珠向大伙儿告别了,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吗?”
生1:“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你明天可一定要来呀!我们一起做游戏。”
生2:“美丽可爱的小露珠,我们大家真舍不得你走。你就留下来,别走了,行吗?”……
学习一篇文章,就是与文章作者进行的一次对话,只有对文本的解读透彻了,才能激发出精彩的想象。
2.续写故事
我们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令人回味无穷,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续写,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人物特点的把握,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形象力。
例如《哪吒闹海》课文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想象续写《哪吒除害》类文章,一来可以在书写中使用课文中学习的词句,运用课外阅读到的故事,二来更是激发了学生对哪吒等英雄人物的想象,以后遇到此类文章,都能大胆地展开想象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人们既不可能有什么预见,也不可能有发明创造。想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能激发出无限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