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教育,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则是我们教育生涯的奋斗目标。我想,学校让我们谈谈做学习型教师的认识与规划,自然是让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让我们边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学习。不仅要树立学习的意识,还要知道学习的目的,掌握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明白自己需要的学习方向。
我做教师已经三年有余,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琐碎而繁忙,我们每一个学期也都参加各种不同的培训,还要求达到一定的学时。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要求我们积极学习,参与各类教科研活动。但是其实就我自身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不愿意学习,而是如何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可能是这么多年,习惯了别人告诉我如何学习,带着我如何学习,所以我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常常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按理说我已经工作四年了,不该说这样的话,我都这么大人了,有问题我要学着自己去解决,但这确确实实是我目前最大的疑惑。我想与其我大言不惭纸上谈兵来说自己应当如何成为一个学习型教师,不如来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从而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突破口,改善这种迷茫无措的现状。
一、放弃照本宣科,如何推陈出新
作为一个站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要多钻研教材是前辈老师常常给我们的忠告。每逢上公开课,我就急得团团转,怎么钻研教材,怎么推陈出新,经常急了半天还是没有头绪。看到别人的公开课上得那么精彩,心里也总是怀疑:大概是自己没那天分吧。可是没有天分也想用勤奋来弥补啊,所以只有不断地看教参,看教材分析,掌握课文重难点,参考网上精彩教案,取其精华。可是到最后,难免又缺失了自己的特色,变成了照本宣科。似乎总是走不出这样的困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就在这种不确定的、困顿的、具有多种可能及多种选择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亲自“寻找”和亲自谋划,进而获得真的教育教学体验,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实践性知识”,而我们的专业水平也因此获得相应的提升。此外对教育教学情境敏锐的观察与判断,对问题分析的清晰与透彻,对事件处理的恰当与及时,都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实践为学习提供了素材,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想,教学这方面,理论知识可能还是不如实践来得实在,实践也分为自己的实践和别人的实践。自己多上课,最好是公开课,让听课的老师们提出不足,给予指导。还有就是听别人上课,看看别人的长处。点滴积累之后,也许会慢慢形成自己分析教材的方法,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吧?
二、克服自卑怯懦,做到开朗阳光
自卑是性格因素,个人认为自信阳光的人做老师更有优势。虽然这和学习型教师看似联系不大,可自卑的话,其实更需要学习如何表现自己。教师站在讲台上,和演员站在镜头前差不多,都是将我们需要传达的东西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展现出来,让观众接收你传达的信息。我对自己的能力总是很怀疑,骨子里容易自我否定,这一点我也常常提醒自己。“行为世范,学为人师”,我想将最阳光的一面展现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也能被我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幻想能用自己的开朗阳光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每当在校园碰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与自己打招呼,表面上波澜不惊,心里还是欢欣鼓舞的,觉得有成就感。其实他们未必就是学知识学得最好的孩子,但他们是我最重视的人品好的孩子。所以我如何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学习保持自信阳光,克服自卑怯懦,做一个心理健康,品德良好之人,也很重要。教育不是只有教学成绩,不是只有课堂效果,还有孩子的品德规范。在深知自己的性格缺陷之时,我是应当努力改善弥补人性短板的。
三、不要局限课内,尝试超越教材
虽然我一直在低年级任教,但是我发现很多孩子对于我偶尔讲的宇宙、历史、物理、生物小知识都非常感兴趣,有些虽然是一知半解,但也能时刻拿出来回味反馈。心里也时常嘀咕,要是学习课内知识能这么有效率该多好呀。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教师、学校已经不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很多孩子从家长、社会、网络中汲取了很多课外知识,他们有时候问出的问题我都得去百度一下才能来回答。我一直自认是知识面比较广的,可见井底之蛙了,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多领域涉猎知识,而且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优良条件和好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向学生学习先进的方法,把好的方法加以推广,做到教学相长。当然,我自己还需要多多接触新鲜知识,这就不得不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多学习,不然总被学生问倒,也是很丢脸的。我们每周三都有社团活动,平时也有阅读课,这正是我能利用起来,和孩子们一起攫取知识的时间,学习并不只是课本内容,课本外还有大千世界,如果我们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他们就能看到更多的教室之外更多的天空了。这可以说是我的理想,我希望我的课堂,不仅仅是语文课,而是包含了各种知识的大杂烩,让孩子们在最好的年纪学到更多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