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教学活动的另一个特点是互动的真实性,即教学活动中所使用或产出的语言应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Ellis(2003)指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扮演语言使用者的角色,他们所进行的互动应与真实生活中的互动过程相一致。交际和实践是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应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参与真实互动的机会,使他们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中体会、理解并运用语言。
不少教学活动虽然关注了情景的创设,但活动中所使用或产出的语言却违背了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和交际规则,不具有真实性。例如,某教师在讲授北京版《英语》第4册第6单元Father's Day第20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所归纳的各种礼物完成父亲节赠礼的对话。教师提供的语言支持如下:
Wear: tie, T-shirt, watch, cap
Use: wallet, bag
Read: poem, book
— ____ Father's Day. I have ____ for you, Dad.
— Thank you. Can I ____ (wear/use/read) it now?
— Please ____.
— Oh. I like it so much. Thank you.
学习感悟:课文中,主人公Baobao送给爸爸的是一个包装好的礼物。爸爸在收到礼物时按照西方礼仪自然会问能否打开看看。当发现礼物是一本书和一张贺卡后,爸爸很高兴,向Baobao道谢。这个交际过程是符合真实交际规则的。教师对原课文进行了改编,目的是拓展课文中的表达,这个意图是好的。但改编后的对话却显得很不真实。如果孩子送的是领带或衣服,爸爸的确可以问是否能马上试穿。但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会说:Can I wear it now? 而应该是:May I try it on? 如果礼物是背包或钱包,爸爸问“Can I use it now?”未免太过牵强,我们一般不会这样说。如果礼物是一本书或一首诗,爸爸也不会直接问:Can I read it now? 真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只会浏览一下书或诗歌的内容,表示对礼物的欣赏并道谢。该活动所产出的语言是不符合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和交际规则的,是不真实的交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