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把学生比作花朵,而我们老师则是园丁。园丁培育花苗的时候,对每一棵花苗都投入一样的劳动,对它们也付之同样的期待,而我们老师呢?在逐步了解了班里的孩子后,便会对他们分类,随后给予孩子的栽培,关注都会有所不同。这样其实对于教育是不利的。因此,我觉得魏书生说的用平常心进行教育是很有道理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功利的人做不了真正的教育,功利的心更不适合做教育。教育是慢回报的事业,甚至在有生之年都看不到回报。所以,做真教育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也是一颗伟大之心。从一定程度上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因此,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关注学生不能是一句空话。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工作关系到众多生命的成长,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里所说的提高,不仅包括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包括思想品德的提高。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其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要特别注意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盲目要求学生取得怎样的学习成绩。
对于班主任很关注的“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想抓好德育工作,就要在平时把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养成好习惯,可受用一辈子。每一个学生的礼仪规范、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习习惯等都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并加以引导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了解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需求,发现其多方面的潜能,并尽己所能帮助其挖掘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都深有体会,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不一样,如果硬要要求每个人都达到某一水平,不但费力不讨好,也不科学。“人的天赋、能力和爱好是无可限量的。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在于,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火花……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每一个学生,我们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跟每一个学生相处。
其实学生的要求就那样简单。而我们总希望学生能按照自己设定的轨迹发展,因而破坏了他们发展的规律。有时我也在问自己,我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了吗,我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吗?其实课堂就是孩子们应该出错的地方,学校就是孩子们经常犯规的地方,任何人都只有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对待他们的错误我们应该给予更多地宽容,让他们感动,我们要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每天都有成功感。只有抱着一颗平常心,尽量少地去考虑个人得失,才能唤回真教育。让每个孩子都乐于学习,学有所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