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
经典,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正是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大量古诗文过程中激发灵感,增强原创力。同时,借助古诗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经典文化则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有价值的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将中华经典文化有机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 把中华经典文化融合于识字教学中
对于读经典的孩子而言,识字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他们一年可认1500多汉字,三年下来可以认4000多字。我们的具体教法是运用指读法,孩子会在认字的过程中,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借助拼音识字,这样他们就有了初步的学习能力。识字越多越早,就能更早地学习"复杂"的书本,在阅读中开发智力。
二、 将中华经典文化穿透于语文诵读中
诵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 ”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这是说要学生沉潜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程度。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只表扬,不批评”、“只鼓励,不强求”的教学原则,用“看谁读得准,看谁读得大声”,以及评选诵读小能手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获得诵读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三、将中华经典文化穿插于说话训练中
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后,许多发言不清晰的学生进步很大,他们变得口吃伶俐,声音响亮,敢于表达。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说话训练中,有机地渗透中华经典文化,更巩固学生对经典内容的掌握及运用。
四、让中华经典文化灌输在写话练习中
学生学习中最困惑的莫过于写作文,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没有生活,写起来,言之无物;另一个原因是缺少积累,虽然有生活,都不知从何处着眼,写起来不深刻。解决学生协作困扰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积累,让学生读书吧!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要让学生读最高层次的书,才能达到“取法乎上”这一写作指导的最高境界。
五、 将中华经典文化贯穿于语文活动中
语文教学的对象主体是学生,民族文化的渗透是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体现,这已为无数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所证实。“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正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为他们打下做人的底子,使其终生受益。所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为研究宗旨,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中徜徉,积淀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功底。多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故事演讲、经典诵读小能手竞赛、争做百名孝子,开展感恩为主题的语文活动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为学生补上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并且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诵读经典成为孩子一声高远见识、优秀人格的源头活水。在诵读经典实施一年来,学生的识字量大大提高了,说话也偶有引经据典。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进步也很明显,学生们心中已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他们在体察父母的恩情中学会了关心父母,在体会同学的右倾中学会了友爱同学,孩子们变得勤快了,大度了,他们的眼睛变亮了,心变柔和了,他们体验着“为善之乐”,享受着“助人为乐”。
经典美文中包含的圣贤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们充分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我也欣喜地看到,诵读经典让孩子们扩展知识视野,养成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