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希贵:听课、观课、走课》有感
摘要:“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和美国教育同行曾经探讨过的“走课”。在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走课”是他们的重要工作方式。
每天到不同的班级里、不同的课堂上,有目的或无目的地转一转、看一看,呆在每一间教室里的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遇上需要特别在意的事情也可能盯上整整一个课时,一切根据现时的需要而定。
这样的“走课”,更多地是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去判断教学,当然也有评价老师教学的成分,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教学管理方式起码不会去暗示授课者加入更多的表演成分。
其实,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
如果我们能够把许多的听课时间用于参与到老师们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中,也许发生在课堂里的教学会有着老师们更多的智慧。 ”
反思:李希贵老师的对“走课”的理解,让我想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平常”听课”,一般关注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板书等表现,关注老师教得怎么样;而“走课”关注点落实在学生的身上,关注地是学生有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现在的学生观转变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观转变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可是我们的评价方式有没有转变呢?能不能转变呢?正如书中所写“尽管时移事易,但检查备课、抽查作业、坐在教室里听课依然是我们一般校长管理教学的“老三样”。 ”评价方式的一成不变,也成了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阻力,也是教师无法聚焦学生的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