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学目标游离、放羊式的课堂实践屡见不鲜,令人眼花缭乱貌似精彩的各种赛课层出不穷。不少语文教育专家感叹:我们的语文课怎么了,它如何才能回归本真呢?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文本
1、语文教学要回归文本,就是要“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就是要重视读书的功夫,读得认真,既动脑又动手,真正读懂教材内容,使学生阅读文本时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读”的根本地位不能变。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使无生命的文字变成鲜活的可感形象。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原有的知识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达到语感的最高层次。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为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和文化美,积淀浓厚的民族文化基础。
2.走进文本,还原语文原生态。关注教材本身,关注作者本意,真正走进文本,而不是关注拓展延伸,过度发挥。披文入情,读懂“文本是怎样的”;缘情得文,读懂文本“为什么会这样”。体味到文本的思想感情,体味到文本如此表达的妙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如何解读,都不能脱离文本,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因此,只有首先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展现语文教学的朴素本色。精心设计板书,充分利用朴素的黑板,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重点。回归留白艺术,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迎来“柳暗花明“。陈日亮认为,中小学实施的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着眼点是基础性,不能拿终生的语文教育来代替为终生打基础的语文教育,不能用语文素养的“将来时”来要求和评价正在“进行时”的语文教学,因此他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
二、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生活既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又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陶冶情操。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可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三、语文教学应回归到培养学生素养
1.充分关注表达,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应以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为凭借,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发展为起点,激发学生的言说欲望。引导孩子走进文本、充分接触文本,探究文本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方法,感知和吸纳作者的独特感受,再引导孩子将这份理解与感悟抒发出来,以解读文本为经,以关注表达作纬,读懂内容是理解与概括,读出情感是内化,是积累,读出感悟是表达,是外显。语文课堂始终让孩子在语言文字里涵咏。关注文本表达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表达为教学的落脚点。
2.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人文知识的输导,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
【心得】
面对本真课堂的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心研究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以形成能适应新课堂过硬的业务功底。做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本真课堂教学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