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了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领域,这一点对于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来说亦是如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在有效整合的前提下,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必然趋势。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研究自然和社会中普遍规律的学科,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正在逐渐成为小学科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小学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已经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与关注。然而,如何合理的利用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来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实现科学整合信息技术重建学习的目的,却依然是目前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出发,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整合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通过科学整合信息技术的方式来促进重建学习的实现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帮助
1.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能够变静态为动态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管理动态的图片或是动画,要比静态的图片更能够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则能够将科学课程中的很多知识变静态为动态,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水的变化“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如果能够通过制作教学课件的方式来模拟水的变化,要比单纯利用教材上静态图片来开展教学活动所获得效果要好得多。例如:教师可以首先在课件中制作一幅冬天的动画,北方的冬季,北风呼啸,雪花纷纷,小河里的水也渐渐变结成了冰;然后再点击鼠标进入下一个动画,出现一幅春天的图片,百花开放,流水潺潺,此时任课教师再配合介绍,寒冬过后,春天到了,气温逐渐上升,天气渐渐变暖,原来冬天小河里的冰也慢慢的融化成了水;再次点击鼠标之后,进入夏天的动画,炎热的夏天,烈日炎炎,地上的一小滩水在烈日的暴晒下,逐渐变成丝丝水汽飘向天空,成为了水蒸气,水蒸气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遇到了冷空气变成了云,云和云碰撞又形成了雨洒向大地,变成水。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学生展示水的三态变化,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为后续“云、雾和雨”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2)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能够变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这些抽象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以至于成为了以往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能够使得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的具体和形象,从而对教学过程中难点问题的化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开展“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此时任课教师就可以通过FrontPage来制作课件,在课件中,首先以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片或是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作为引入,如:可以制作一个Flash动画来显示,猫在遇到光线之后瞳孔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明白光线的对猫眼的影响,并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展示了一系列的类似图片或是动画之后,任课教师就可以对基本的知识进行讲解,并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类似的现象或是知识吗?”“你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实验的可见性
在科学课程中,很多问题都是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的,但是目前科学课程中实验展示的可见性却有待提升,特别是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如果按部就班的进行观看,很多学生都表示无法清楚的观察到教师的整个实验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为了能够看的更加的清楚就会站起,甚至是直接跑到讲桌前面来观看教师演示实验,但是这样一来,有助于教学秩序的混乱,会影响到更多同学的观看,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
而在将实物投影仪应用于科学课程之后,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个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轻而易举的就能够清楚的观察整个实验流程。例如:在开展“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教学时,在高锰酸钾溶解的演示实验中,通过运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所有学生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就能够清楚的看到高锰酸钾沉到水底的过程,并观察到在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之后,慢慢溶解的全过程,此时任课教师在加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多数学生都能够清晰、准确的对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进行描述,并实现对溶解实质的理解与掌握。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中的运用,对实验可见性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3 .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科学的课程的整合,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学生动动鼠标的层面上,实际上,通过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还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例如:在开展“肥沃的土壤”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如:怎样才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你这种做法有哪些事实论据?并在此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自行搜集资料,针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加工,找出最可行的办法和最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得到更加高效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中现存的问题
虽然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多数科学教师都已经对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问题有所了解,但是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却不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整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关系。概括来说,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中现存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教学理念滞后
任课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是影响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一贯重要问题。从教学的角度来分析,要通过科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并继承传统教学的长处,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以确保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是至关重要的。而要实现这一点,与任课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领会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在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却存在盲目参照他人做法、单纯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条件来进行看待,缺乏必要的利用依据等等诸多的问题,而这些实际上,都是由任课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而导致的。
2.“整合”方法上的误区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方法上的误区,主要有如下几点:
(1)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简单工具替换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方法的重新定位和重新设计,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者代替。但是,目前,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简单的模仿和代替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例如:简单的以屏幕来代替黑板或是挂图、简单的以图画放映来代替实物,或者是以模拟实验来代替实验操作等等,均属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方法层面的误区。
(2)界面设计过于单调或是过于繁复
界面设计过于单调或是过于繁复是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中两个较为极端的情况。界面设计过于单调,无法充分的凸显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优势,失去了整合的意义和必要性。而界面设计过于繁复,如,颜色的种类过多,过于新奇艳丽等等,则常常会减弱学生对于教学信息刺激的反应能力,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内容过多,信息量过大
内容过多,信息量过大也是部分任课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中较为常见的一个误区。例如:某些任课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囊括了一节课的全部内容,甚至将教材上的所有的内容都一字不落的重新在课件中进行了录入,并逐行逐句的加入分析和解释。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因为过大的信息量,过于啰嗦的展示与叙述,造成学生的眼疲劳和脑疲劳,降低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成效。
3.交互功能的欠缺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注意运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交互功能,体现其交互作用,能够更及时的获得学生的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充分发挥教育智能资源,提高教学的成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注意和关注到了信息技术所具备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等特征,却忽略了其所具备的交互式特征,会影响到了交互功能的发挥,使得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交互功能欠缺的情况。
三、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确保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促进科学整合信息技术重建学习的实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下几点整合的策略:
1.注意整合点的合理选择。
盲目的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呈现的方式是不科学的,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注意整合点的合理选择是极其重要的。一般来说,整合点,应放在一堂教学内容的重点上或者是难点上,以此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2.要注重视培训教师的培训工作。
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和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工作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
3.要注意提高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率。
改革学校现有硬件的管理方式,并对教学设施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和设计,并注意加强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资源建设工作,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小学科学科学化发展的需要,任课教师应积极、主动、能动的开展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工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开展与落实。
感悟: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研究自然和社会中普遍规律的学科,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正在逐渐成为小学科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因此,科学整合信息技术重建学习,对于科学课堂有了一个重要的意义。我们既要看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帮助,比如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有助于提高实验的可见性,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要看到并在此基础之上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中现存的三点问题,即:教学理念滞后、“整合”方法上的误区、交互功能的欠缺。正因为看到了这样的不足,我们就要积极地改正。改变我们滞后的教学观念,改进我们的方法,走出误区。积极主动地应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