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
佐滕学:一年前,我曾经观摩过滕田老师的课。坦率地说,那是一堂可怕的公开课。在那堂课上,我体验到了“局外人”的辛酸。这是程式化的、喧闹的一堂课。藤田老师穿着一身忍者的戏服,儿童们的额头上贴着符咒的封缄,根据预定的规则来回跑动。兴奋的儿童大声喧哗,沉迷于藤田老师设计的游戏。总之,这是一场乱糟糟的闹剧而已。
问题一: 自主成为“自流”,学生的学习水平被忽视。
在科学课上,有的老师甚至害怕讲解,怕老师的话多了就是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好像讲解就是违背了新的课程理念。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时,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实验材料之后,老师不加引导,不予以启发,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导致探究目标不明确,合作意识不强,最后科学的课堂上乱糟糟一片,实验以失败而告终,更别谈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了。这些做法,其实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片面的理解,表面上是让学生获得了一种自主的权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自主。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他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片面地理解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问题二: 为探究而“探究”,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忽视。
探究性学习被“泛化”、“神化”,不管难易,凡事必究,这种对探究性学习片面理解而忽视了探究实质的教学活动,常常劳而无获。
问题三: 重活动轻思维,学生对活动的感悟被忽视。
在很多的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不亦乐乎!每项活动的进行也就那么几分钟,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活动地次数少则四五次,多则七八次,如此频繁的活动贯穿在一节课之中,试想在表面热闹的背后,值得思考的是什么。
新课程提倡的是外在的活动和内隐活动的统一性,是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亲自体验活动过程,有活动没有体验、有活动,没有思维,那活动本身的价值就会无法体现。我们老师要真正的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性的内涵,它是反应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外在和内在的,两者互相关联,缺一不可。
问题四: 猜想环节走过场,学生的真实想法被忽视。
在实际的教学中,猜想环节被“泛化”。出现了一些毫无价值的教学现象。
其一:一些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不考虑问题的内容,凡问必猜。不管问题是否过于简单。
其二:猜而不管。学生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之后,老师置而不理。猜想与后面的环节脱节。
其三:猜想是建立在一定的现象和问题之上的,有的老师为猜想而猜想,没有铺垫,直接进行,让猜想毫无价值。
问题五: 提问环节和后续探究两张皮,学生提问成形式。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上课总想着“如何让问题来自学生”,常常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许多问题,然后问:今天你想研究什么问题?教师耐心等待、观望,当某一学生提到的要研究的问题与教师的预设一致时,教师马上说,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而不是别的问题?学生一头雾水。问题表面上是来自学生,实际上是教师设的局,俨然在“逗你玩”,这已成为一种僵硬的模式。
二、思考
思考1:坚守儿童立场
故事:
有一个人,在每次英超联赛开始之前,都会接到一个自称能猜得出本次联赛结果的人的邮件,更奇怪的是,每次邮件的猜测都是正确的。在这个人看来,这位发邮件的人猜球能力实在太强了,要是一直能够在赛前就得到如此准确的球赛结果,那实在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是,当他向这位发邮件的人支付一定的信息使用费之后,所有的猜测结果都变得不再真实起来。为什么前后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原来在这个人支付信息使用费之前,这位发邮件的人根据英超比赛结果的多种可能,向成千上万的人发出了不同的邮件;当比赛结果出来之后,他再继续向已经猜准了的人发邮件,依次类推所有在赛后还接到他邮件的人,都会认为他把比赛结果猜对了的人。如此处心积虑的骗术,实在是高明得很;但把这个骗术想透了,也就得出一个骗子们共同的行骗智慧,那就是全心全意地站在被骗对象那边想问题。
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1.对地球的认识 访谈的对象是8-11岁的小学生,他们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引力问题的认识,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五种。
(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平的,不是像球体一样圆的。
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2)地球是圆的,但它上部是空气,下部是地面和水;
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3)地球是球形的,但是他们不明白地球引力的方向。
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4)地球是球型的,知道地球引力指向球心,但是不明白地球引力的作用情况。
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5)这种观点与科学的观点一致。
2.力与运动
对于力与运动,8-11岁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五种观点:
(1)力与活着的物体的有关,只有具有生命的物体才有力;(2)物体运动的时候一定有力的作用;(3)物体运动得速度越快,它所受到的力也就越大;(4)如果物体不运动了,它就不受力了;(5)假如一个物体在运动着,那么作用在它上面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
2.力与运动
3.有关人的消化道
4.有关简单电路
5.有关光的概念
6.有关浮力的概念
7.有关水的蒸发
8.关于溶解与结晶
9.生命体死亡后会怎样?
1.小学生的前概念中感性的成分很多
2.小学生的前概念中的一些解释缺乏守恒性
3.小学生的前概念中有的存在“泛灵论”的成分
4.小学生的前概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5.小学生的前概念具有一定的情境性
6.前概念是个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下的小学生前概念可能不同
1.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
2.教学要提供合理方法把学生的前概念充分地暴露出来
3.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前概念
4.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来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
5.为新概念的最终形成提供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
了解儿童的兴趣
三、实践
实践
案例1:《空气的热胀冷缩》
老师指导学生在烧瓶的瓶口沾上泡泡水,利用泡泡水有较强的表面张力在瓶口形成一层薄膜,把整个瓶口密封住。然后用手轻轻地握在瓶肚上,利用手心的热量就可以轻易地把泡泡胀起来。
教法一:
师:为什么我们用手轻轻地握在瓶肚上,气泡就变大了呢?
生:因为瓶子里的空气受热上升,把泡泡吹大了。
生:因为手的热量传给了空气,空气变热了就上升,泡泡就给吹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空气受热上升的?
生:我在电视里看到过热气球,一点火,气球就鼓起来了,还能飞起来。那就是因为空气受热上升的原因。
(该名学生一说完,立刻引来一阵赞同声。)
生:还有我们家烧开水的时候,水开了,热气上升,还把壶盖也顶开了。
……
教法一: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没有。
师:你们刚才的说法不对,其实,这是因为空气受热膨胀了。
(只是暴露了前概念,且暴露得不充分)
教法二:
师:为什么我们用手轻轻地握在瓶肚上,气泡就变大了呢?
生:因为瓶子里的空气受热上升,把泡泡吹大了。
教师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解释。结果发现学生给出的解释是:空气受热上升顶大了泡泡,瓶子下部就没有空气了或者空气变稀薄了。
(暴露前概念)
教师没有急于纠正学生错误,而是让学生推断:如果你的猜想成立的话,那么我们把瓶口朝下,再用手给瓶子加热,泡泡还能吹起来吗?
生绕有兴趣地开展了讨论,并推断:由于空气受热后上升,瓶的下部没有空气或空气变少了,所以瓶口朝下的时候,不能吹大泡泡。
教法二:
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结果学生惊讶地发现:瓶口朝下,同样可以吹大泡泡。这样学生原有错误前概念和事实产生了冲突,他们对自己的错误前概念产生了动摇,迫切想知道泡泡变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就为形成正确概念提供了好时机。
师:如果把瓶口朝左、朝右、朝四面八方,泡泡能不能吹起来呢?
生动手验证,结果发现无论瓶口朝哪个方向,泡泡都能吹起来。
师:空气受热后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
生讨论得出:空气受热后朝四面八方膨胀。
(引发认知冲突,纠正错误前概念,创建新概念)
实践
重视体验
联系生活
激发矛盾
形成反差
巧妙包装
⑶激发矛盾
《我是怎样出生的》之“画一画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
⑷形成反差
《连通气球》之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
《脉搏和心跳》之实验结果的误差处理
⑸巧妙包装
龚丽娜《古法洗衣》
案例:《摆的研究》
教法一:
师:10秒钟内,为什么摆摆动的次数会不一样,摆动的次数不一样跟哪些因素有关?你怎么想这个问题?你认为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生:我觉得跟物体的重量和把它抬高的高度有关。
生:和物体重量有关系。
生:我觉得跟物体的重量,绳子的长短,还有把它抬高的高度都有关。
案例:《摆的研究》
师:一个摆由两部分组成,下面,大家说的重量,指钩码,有一个名称叫摆锤,这根线叫摆线(板书:摆锤、摆线),刚才一位同学说摆动的快慢与摆锤、摆线、摆的幅度有关。摆的幅度,这个问题咱们今天不研究。那么摆的速度是不是与摆锤、摆线这两个因素都有关?还是只与其中的一个有关?今天咱们就研究这个问题。你认为与摆锤有关,你准备怎样实验?你认为与摆线有关,你又准备怎样实验?你认为与摆锤、摆线都有关,你又将怎样实验?我建议大家想想,想好了再说。
生:与摆线有关。
案例:《摆的研究》
师:你认为与摆线有关,那怎样做?是不是把线搞长一点?
生:嗯。
师:再怎么样呢?是不是再把线搞短一点?
生:嗯。
师: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和摆锤有关。
师:你准备怎么做呢?是不是要准备三个钩码,第一次挂一个,第二次挂二个,第三次全挂上。
生:嗯。
案例:《摆的研究》
师:你把准备做的过程说一下。
生:先把线搞长,再抬起来,计时,到10秒钟,像刚才那样做,记下长线时摆了多少次;然后再把线绕木棍转几圈把线变短,再放一样的钩码,抬的高度一样,也是10秒钟,看是不是摆的次数一样。和摆锤有关可以这样做:先把钩码挂一个,抬同一个高度,10秒钟内,记下次数,分别再挂二个、三个钩码,同样的时间看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一样的。
师:他说得真好,很严密,他还另外加了一个对实验很严密的条件,每次抬高的角度必须一样,因为今天咱们不研究这个,所以每次的角度要一样,说得真不错。
案例:《摆的研究》
教法二:
师:同学们,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没有关系,该怎样去做?
生:(齐)做实验。
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比较一下摆锤轻重与摆的快慢有没有关系吗?
生:一个球是实心的,一个球是空心的,这样就能比出轻重。
师:实验时要用一个轻摆锤和一个重摆锤比较。那么,摆线这个条件有变化吗?
生:(齐)没有。
案例:《摆的研究》
师:实验中只有摆锤轻重这一条件是不同的,摆线不变。既然摆线是不变的,我们就还用桌上的红线摆。你能想办法改变一下你们组这个摆摆锤的轻重吗?
生:桌上黄颜色的摆里面有橡皮泥,它就重一些。
师:你桌上红颜色的摆没有橡皮泥,就轻一些。你有办法吗?
生:把橡皮泥放到球里去就行了。
师:有的组的球里已经有橡皮泥了,已经很重了,怎么办?
生:我们把另一个摆挂上去。
师:注意,我们就用这一个摆,因为摆线是不变的。
生:我们把球里橡皮泥取出来,就轻了。
师:设计的好。请各组改变一下你们组摆锤的轻重。
(各组学生动手)
案例:《摆的研究》
师:还是这个摆,摆线长短没变,只是轻重和刚才不同了,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实验2次,每次l0秒。实验后,你的摆锤减轻了就记录在表二轻的一栏,重了就记在重的一栏。
(学生操作)
师:这两次实验结果和原来摆动的次数比较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摆锤重了,比原来慢了。
生:我们组这次实验和上次实验是一样的。
生:我们组也是一样的。
师:有哪些组是一样的?
(7个组举手。)
师:这就说明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板书:无关)
案例:《摆的研究》
教法三:
(学生分组制作摆,之后实验并统计15秒内摆动的次数。)
师: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摆15秒摆动了多少次。
生:11次、13次、10次、14次……
师:惊讶地,怎么各组制作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不一样啊?大家相互看一看、找一找摆动次数不一样的原因?
学生相互观察各小组制作的摆。
生:我认为摆动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有关。
师:你觉得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摆锤越重摆动越快,摆锤越轻,摆动越慢。
案例:《摆的研究》
生:我觉得和摆角的大小有关系,摆角大摆动快;摆角小摆动慢。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摆角大,摆走得距离大,所以摆动慢,摆角小走的距离小摆动的快。
师:两个同学虽然都认为和摆角有关,但是想法却不一样。摆的快慢还和其它因素有关系吗?
生:和摆线的长短也有关系,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师:每个人的意见似乎都有道理,怎样验证到底谁说的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实验去验证,但是实验怎么做呢?谁能到前面一边演示一边给大家讲一讲,你打算怎样实验?
案例:《摆的研究》
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我想实验验证一下摆角和摆动快慢的关系,可以用这个量角器改变摆角的大小,一次做30度,一次做50度。
师:还有补充吗?对于摆线的长短和摆锤的重量有什么要求吗?
生:可以再挂一个垫圈或者挂三个垫圈;摆线的长度可以再长点或者变短点。
师:我们刚才预测了摆锤的轻重、摆角的大小、摆线的长短这三个条件都可能改变摆的快慢,实验时如果三个条件一起改变,那到底是哪个条件改变了摆动的快慢还说的清楚吗?
生:说不清楚了。
案例:《摆的研究》
师:所以要研究摆角的大小和摆动的快慢是否有关,只能改变摆角的大小。那么摆锤的重量和摆线的长短应该怎样呢?
生:不变。
师:对!保持不变,这样才能知道是不是摆角影响了摆动的快慢。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怎样做就叫保持不变了呢?
生:如果挂一个垫圈那么每次实验就都挂一个,要挂两个就都挂两个。摆线的长短也不能动。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案例:《摆的研究》
师:谁能说说你打算怎样研究,是否摆锤的重量影响了摆动的快慢呢?
生:可以在曲别针上挂一个或者两个或者更多垫圈来改变摆锤的重量。
师:那摆角的大小和摆线的长短有要求吗?
生:有要求,都不能变。
师:摆线的长短我们好控制,不动就可以了,摆角的大小怎样控制呢?
生:可以用这个量角器,每次都用50度的角或者都用30度的角做实验。
师:实验的时候还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依次增加或者依次减少垫圈的数量。那么怎样研究是否摆线的长短影响了摆动的快慢呢?
案例:《摆的研究》
生:可以改变摆线的长短,摆角和垫圈数量保持不变。
生:可以都用一个垫圈做,也可以都用两个或者三个,只要统一就可以。摆角也必须用量角器控制才准确。
学习感悟:如何坚守儿童的立场?像骗子一样全心全意地站在被骗对象那边想问题。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下的小学生前概念可能不同,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充分地尊重学生前概念。了解儿童的兴趣。重视体验联系生活、激发矛盾、形成反差、巧妙包装。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不科学的前概念,我们不能粗暴地予以否定,把科学概念强加给学生。要想办法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自主构建科学概念。这样才是真正的基于儿童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