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数学课堂——追求真实的数学课堂
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求真”,数学教学研究本身也要“求真”。
首先,教师应巧于选择真实的教学情境。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教材例题安排的是“用北偏东30°方向6千米处来表示灯塔相对于轮船的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苏州乐园的示意图,然后固定某一个景点作为中心认识诸如“东偏南”“北偏东”等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覆盖翻透明胶片,引导学生体会如“北偏东30°方向”等才能比较清楚地描述具体的方向。最后,通过示意图上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计算中心到景点的实际距离。巩固练习时,教师又要求学生利用原中心点表示不同景点的位置,还让学生尝试变换中心点来自由表达。这样的情境创设,使数学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能够依托已有的生活经验,轻松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并在不同层次的认知中发展能力。
其次,教师应敢于暴露真实的学习状态。教师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期待往往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选取学生正确的想法或答案,而对错误“视而不见”。也有教师认为在课堂上用宝贵的40分钟来处理个别学生的错误,对其他学生而言是个浪费,这就容易掩盖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真实状况,影响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和针对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平移》时,教师通过对直线图形变换前后的观察,并通过判断、选择的练习,初步建立了平移的概念,然后安排学生画出平移后的直线图形,加深对平移的理解和运用。在巡视学生练习时,教师发现有学生平移时图形变形了,特别是一些斜边的平移。这类错误可能只暂时显现在几个学生的学习中,但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于是,教师请其中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说出画平移图形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达成共识:用定点连线的方法比较好。这位教师抓住了看似因学生粗心引起的错误,让学生展开讨论,寻找出错的原因和克服类似错误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对平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借助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并由此归纳出画出平移图形的方法。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暴露学生学习时的真实状态,面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让学生的学习错误成为教学的资源。
最后,教师应善于把握数学的本质内涵。
数学的本质内涵一般包括: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的理性精神等。数学教学是学科教学,无论你是“教学生学什么”,还是“教学生怎么学”,教师都必须透彻地理解和领会。为求“透彻”,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弄清问题产生的背景,抽象的过程,结果的表述,等等,真正把握数学的本质内涵。
我曾经听过一节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师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感知“角”。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切地感知“角”,教师除了借助媒体让学生感知具体物体抽象出的角,在具体物体上找 “角”,通过小棒等物体做“角”之外,还让学生摸摸“角”,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角的两条边是“平平的”“直直的”,角的顶点是“尖尖的”“刺刺的”。教师以为这样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记住“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殊不知,给学生认知角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接下来教师出示教材上的一些图片,如钟面、剪刀等,让学生指出这些物体的“角”在哪里,有些学生就指着剪刀的尖或者指针的尖说“这就是角”。实际上,在由实物抽象出数学意义上的“角”之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联系角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内涵。
将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问题的形象理解,但同时也要注意其中一些无关因素,可能干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注意摆脱“数学”与“生活”的纠缠,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学习心得:教育是“教人求真”的,而作为一门理性的科学,数学教学当更如此。那真实,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呢?值得我们思考并实践,个人认为数学教师应努力探索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数学教学的实质,适当淡化形式,使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得到培养与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