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题导入
这学期,我们学过几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望月》,这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请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遍。轻轻地读,柔柔地读。
二、反馈预习
1.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请问一共几个自然段?(21个自然段。12自然段没有一个文字,只是出现了12个小圆点,这是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叫删节号,单独成段。)
2.下面请几个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名5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听他们读完再提出来。(其间注意正音)
3.相机学习生字
A.学习“镀”。知道什么叫“镀”?一种金属附着到另一种物体上。联系上下文找一找,课文中是谁为谁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呢?
B.学习“喻”。它与哪些字是形近字?找出文中小外甥说的那个比喻句。我们还可以把月亮比喻成什么?
C.学习“舱”。写这个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舟字一横不出头,右边不能写成仑)描红“舱”。
三.整体感知
1.有人说,《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这三个月亮分别在哪三个地方?默读课文,静静寻找。
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一个在心中。
2.《望月》这篇散文,先写的是——江中月,接着写的是——诗中月,最后写的是——心中月。
3.小结:读课文先把思路理清楚,心中就有了方向和全貌,这叫提纲挈领地读。
四.品读江中月
1.提纲挈领读过后,接下来就需要细致入微地读。课文哪个自然段写的是江中月?
2.没错,第2自然段的确写了江中月。大家看——(课件呈现第2自然段)请大家自由朗读这段江中月,注意,轻轻地读,柔柔地读,读出你对这段文字的感觉来。
3.好的,谁来读一读这段江中月?注意轻轻地,柔柔地。
4.月亮是安详的,你读出了安详的感觉,真好!孩子们,假如你就在这个晚上,就在这个现场,你置身在这样一片江天月色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吗?
A.“清幽旷远”——这是课文中现成的一个词,你这是活学活用啊!清幽旷远,多么独特的感受!
B.“安详”——真好!这是一种安静祥和的状态。
C.“静谧”——好一个“静谧”,这是一种寂静平静的心境。
D.“隐隐约约”——那是一种朦胧的感觉。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清幽旷远的、安详的、静谧的、朦胧的,再来读一读这一片江天月色。轻轻地,柔柔地,读——(配乐齐读第2自然段)。
5.多么安详的月亮,多么清幽的月光,多么静谧的月色呀!孩子们,既然这段文字写的是江中月,那它一定跟江有关。请大家找一找,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语,找到一个,画出一个。
6.谁来依次读一读这些带“江”的词语? “长江、江面、江水、江两岸、江天交界处”。
7.找齐了,一个出现了五个带“江”的词语。(课件呈现:带“江”的词语用红线画了出来)
A.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带“江”的词语,怎么读呢?我读这些带“江”的词语,你们读其余的文字。
B.现在我们调换一下,你们读这些带“江”的词语,我来读其余的文字,注意用心感受老师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节奏,好吗?
8.大家看,此时的“月”,此时的“江”,能够分离吗?
此时的“江”,此时的“月”,能够分离吗?
因为,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都已经融入到了——(指着大屏幕中的“长江里”一词)融入到了——江面,融入到了——江水中,融入到了——江两岸,也融入到了——江天交界处。
9.这真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啊!孩子们,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我相信,月光照亮的一定不只是一条江,也许是十条,也许是百条,也许是千条和万条。看!一轮明月映照着千条万条江,只见月亮、月光和月色融入到了——(指着大屏幕中的“长江里”一词)
月亮、月光和月色融入到了——江面,融入到了——江水中,融入到了——江两岸,也融入到了——江天交界处。这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
10.(音乐响起,深情地朗读)师:“月亮出来了,”生:“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师:“月光洒落在长江里,”生: “江面被照亮了,”师:“流动的江水中,”生:“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师:“江两岸,”生:“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师:“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生:“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11.小结、:安详的月亮,清幽的月光,静谧的月色。这就是赵丽宏笔下的——(齐读)江中月。
四、品读诗中月
过渡:那么,“诗中月”又在哪儿呢?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段落?(6—11)
1.大家看,这就是诗中月——(课件呈现:6句诗)
2.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每一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亮。对吧?那么,诗人借着月亮在轻轻地、柔柔地诉说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请你从每一句诗中圈出一个合适的动词,体会诗人望月的心情。
3.我们先看第一句。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A.呼喊的“呼”,直呼其名的“呼”。把这个“呼”字圈出来。呼月,小时候因为不认识月亮,不知道月亮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齐答)白玉盘。
B.看!月亮出来了,圆圆的、亮亮的,叫什么来着?生:白玉盘。生:白玉盘。生:白玉盘。
C.瞧瞧,居然把月亮的名字都叫错了,还直嚷嚷“白玉盘”“白玉盘”。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D.那是一种富有童趣的心情。来,把这种富有童趣的感受读出来。
4.真好,因为好奇而呼月。第二句,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A.询问的“问”,明知故问的“问”。把“问”字圈出来。问月,问什么呢?(“明月几时有”)
B.明月能回答吗?(不能)明明知道月亮不能回答,为什么还要问?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孤独。充满矛盾。烦恼。)
C.也许,都有吧?!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5.因为孤独而问月。第三句,你圈的又是哪个动词?
A.怀疑的“疑”,半信半疑的“疑”,把“疑”字圈出来。这首诗,我们太熟悉了,题目是什么?(静夜思)
B.疑月是因为——(思念故乡。)读出那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小结:因为思乡而疑月。孩子们,读过这三句诗中月,我想,你可能已经发现,诗人们虽然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是——他们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6.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发现。我们看第四句,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A.亲近的“近”,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近”。一个“近”字,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那一丝喜悦,那一点欣慰啊。
B.读出这份欣喜来。
7.因为欣喜而近月。再看第五句,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A.预设:“愁”在这里是一种心情。“眠”是睡觉,“眠月”就是月亮睡觉,不通啊!
B.对!就是这个“对”。面对的“对”,无言以对的“对”。对月是因为睡不着觉,睡不着觉是因为愁绪满怀。所以才有——齐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8.因为忧愁而对月。我们再看最后一句诗中月,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A.预设:“入”。进入江水的是月亮,不是诗人,你得找有关诗人的动词。 “流”。流?谁在流?江水在流。
B.其实,这不能怪你们,在这两句诗中,根本就找不到有关诗人的动词。我们来看看诗的后两句——(课件呈现:“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师朗读这句诗)现在,你找到了是哪个动词?
C.思念的“思”,思前想后的“思”。把“思”字写下来。思月是因为不见月,峨眉山月就像朋友一样陪伴过我,现在不见了,怎能不让人思念啊?
小结:孩子们,现在你看到了,诗人们望的是天上的同一轮明月,但是,他们对月亮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看,有人因为好奇而——“呼月”。有人因为孤独而——“问月”。有人因为思乡而——“疑月”。有人因为欣喜而——“近月”有人因为忧愁而——“对月”。有人因为怀念而——“思月”。
9.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月,感受诗人们望月时的不同心情。我一句,大家一句。(音乐响起,师生对读“诗中月”)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是,一个月亮倒映在无数条江中的时候,江中就有无数个月亮。这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诗人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每个诗人的感受和心情却大不一样,这就叫——“千人望月千种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我想大家对月亮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下节课,我们一起感受品味心中月。
|
要求学生轻轻地、柔柔地读课题,是引导学生马上进入课文情境,踩着文章的感情基点开始课文的学习之旅,体现了真情入境的学习策略。
学生课前预习了课文,标注自然段、正确朗读、自学生字应该已经解决了,为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我进行了预习检查,也为学习真知进行了前瞻性了解。
高段语文学习重在半扶半放,一篇文章是点状的,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以点带面”。从提纲挈领地读到细致入微地读渗透了学法的指导,这是真实的学习指导,为学生学习同类文章提供的方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阅读江中月的感悟不尽相同,我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语言感悟,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让学生个性化的真情得到了表达,创造了真实的学习环境。
依托寻找带“江”的词语,渲染了月亮、月光和月色与江水、江景融为一体的美好意境,为真情朗读找到了触发点。
跳出第二自然段的江中月,引导学生放眼千里万里,感受明月照千江的意境,丰厚了江中月的内涵,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美轮美奂的画面。
江中月重意境,诗中月重心情,我让学生找寻每句诗中体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学生在寻找、体会中真切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了有人因为好奇而——“呼月”,有人因为孤独而——“问月”,有人因为思乡而——“疑月”,有人因为欣喜而——“近月”,有人因为忧愁而——“对月”,有人因为怀念而——“思月”。
诗人望月的心情各不相同,正所谓“千人望月千种情”。
以诗人望月情不同作为学习心中月的引子,为下节课的真情品悟作了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