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导入
1.呈现例1
提问: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2.引入:像这样把一张班级合影长方形照片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原来长方形相比,变化有没有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奥秘,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3.板书课题
二、 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1)出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数据
(2)提问:放大前后两张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3)交流明确:放大后照片额长是放大前的2倍,宽也是放大前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编程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板书:放大
(4) 追问:什么叫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2.认识图形的缩小
(1)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板书:缩小
(2)思考并交流:如果把原来的照片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3)追问:如何理解按1:2的比缩小呢?
强调:图形按1:2的比缩小,是指缩小后图形的边长和缩小前对应边长比是1:2.
3.放大或缩小的比较
(1)比较一下这里的放大和缩小的比各是多少?(板书:2:1 1:2)
(2)如何根据比知道把图形放大还是缩小?
指出:放大和缩小的比都是变化后图形与原来对应边长的比,前项表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的边长,后项表示原来图形的边长。前项大于后项,表示图形放大,前项小于后项,表示图形缩小
三、 教学例2
1.出示例2 ,理解题意
(1)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长与宽各应画几格?
(2)按1:2缩小是神什么意思?缩小后长与宽各应画几格?
(3)提问:图形按一定比放大要怎样画?按一定比缩小呢?(先根据已知的比确定放大或缩小的对应边的长度,再画出图形)
2.讨论:把放大或缩小的图形分别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对应边长的比是相同的,只是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3教学试一试:
(1)了解要求,学生画图,交流是怎么样画的?
(2)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对应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练习六1
学生填空,交流思考过程
3.练习六2: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展示、点评
五、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取材与生活。用
班级合影来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提高学习积极性。
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就是要学生明白对应的每条边都要按一定的比变化。因此,该环节上着重借助两幅图中对应的边长的比较,使学生认识、理解放大的含义。设计上先比较放大前后边长的关系,发现变化特点,顺势以学生的发现为基础,说明放大的含义,通过追问强化学生的认识。
设计说明:在理解了图形放大的基础上,理解图形缩小就把主动性交给学生,让学生探讨缩小的特点和对应边的关系。
设计说明:知识的对比是学生加深理解的过程。比较对象的异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能锻炼学生思维。小学数学中相同、相似、相近、相关的知识特别多,恰到好处的比较,能帮助学生明确思维方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将所学知识逐步强化。通过比较区分放大比和缩小比。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以放大、缩小的含义为依据,独立完成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中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先引导学生思考放大后图形的长款是几格,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再完成画图,并进行交流,说明理由。图形缩小则直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缩放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