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一首老歌,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不慎陷入沼泽地的女孩,名叫——徐秀娟。她被称作“仙鹤姑娘”,她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年轻的她走了,留下这么几句平凡无奇的话。出示句子:
春天最容易丢鹤。 鹤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爱鸟,爱大自然,一走进荒野,一切不愉快的事儿都忘记了。
我愿在茫茫荒原上寻找,寻找理想,寻找友谊,寻找生活的答案。
2、欣赏了歌曲,阅读了文字,你觉得徐秀娟是个怎样的人?
3、过渡: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灰椋鸟。
二、齐读课题,认识灰椋鸟。
1、板书:“椋”。齐读课题。
2、你们认识灰椋鸟吗?出示图片。灰椋鸟给你什么感觉?
3、刚开始,作者徐秀娟和大家的感觉一样,他觉得……(出示文字):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指名读。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能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吗?齐读句子。
4、既然灰椋鸟不好看,作者为什么又花那么大力气来写它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用“——”画出描写灰椋鸟的句子。3、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黑乎乎、软绵绵、扑棱棱
(1)指名读,齐读。
(2)你发现这词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ABB式)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2、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浩浩荡荡、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1)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词语是写什么的吗?(板书: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3)其实文中还有很多描写灰椋鸟的句子呢,你找到了吗?
A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来-----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B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C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是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愧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4)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写灰椋鸟,不难看出看出作者对灰椋鸟深深的(喜爱)。
3、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华贵的绒地毯 郁郁葱葱的竹林、高大的人工刺槐林
(1)指名读,你能找到规律吗?(都是写树的。)
(2)再看看这些句子,你会读吗?
A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话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
B路两边近百亩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的鲜明的对比。
C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D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是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愧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3)这篇文章是写鸟的,为什么一下子要出现这么多的树呢?(鸟要生活在树林里。)(树林是鸟儿的家园)
4、这么美丽的家是谁为鸟儿营造的?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文章主要讲的就是什么内容?(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2、课文哪几段写了我在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场面?(2—5自然段。)
3、除此,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文章还写了“我”想看灰椋鸟归林和“我”在回来路上的感想。)
4、试把文章分成三段。
第一段(1)写了“我”想看灰椋鸟归林。
第二段(2-5)写了“我”在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场面
第三段(6)写了“我”在回来路上的感想
五、总结全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感受到了徐秀娟对灰椋鸟的喜爱,还感受到灰椋鸟在这儿生活得非非常快乐,下一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去感受作者对鸟儿的深深喜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课内: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三题。
课外:熟读课文第4、5自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