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学习感悟4(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3(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2(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1(唐静怡) 05-22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5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2016年… 11-24
有关求真课题成员获奖发表情… 11-22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 06-22
2016.6学习感悟 06-21
2016.6学习感悟 06-21
六月学习感悟 06-2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成果展示>>教学案例>>文章内容
三顾茅庐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石浏      来源:本站原创

 

 
《三顾茅庐》
课时
2
执教者
石浏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文中的对比烘托,感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题思想设计说明: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为学生创设意境,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三顾茅庐》(指题目,生读题),老师发现大家对文中的四字词语很感兴趣,谁愿意来读读?
2、学生“闯关” ,旧知反馈 (出示词语)
美读词语关: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恭恭敬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色宜人
群雄纷争   拨开云雾   茅塞顿开
个别读、齐读
(第一行谁来读?第二行呢?第三行?咱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好。)  
3、谁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交流
三、精读课文,理解“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
 1、学生自学
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找出有几个要点,按“去请之前……去请时……到了诸葛亮家……诸葛亮悠然醒来”的顺序,标上序号,划出关键词语。 2、课堂交流
交流一: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刘备在对谁说话?(张飞)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拜兄弟)那刘备为什么如此生气呢?
(2)读一读张飞的话(注意是“嚷”),你从他的话听出了什么?(无礼,粗鲁)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麻绳”、“捆”)这个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情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理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刘备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3)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他表现出了无礼,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作者写得如此传神,我们也要把人物的形象,人物的神韵通过读表现出来。下面我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刘备和张飞的话。(可相机评价:听了他们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张飞和怎样的的刘备?)
交流二:“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抓住“半里多路”、“下马步行”)
(1)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赶马到草堂前,而那么早就下马步行呢?(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2)同学们可能有所不知,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当时的刘备是一方诸侯,而诸葛亮不过是一介草民,但刘备却对诸葛亮行如此大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意)
(3)谁能读出刘备的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交流三:“到了诸葛亮的家……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1)从“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都要“轻轻地敲门”呢?(生怕惊醒诸葛亮) (2)“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①“恭恭敬敬”地站是怎样的站?(弯着腰,拱手作揖)他完全可以怎样站?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诸葛亮在舒适温暖的床上高卧不起,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门外恭恭敬敬等候,等了多久?(半晌再加一个时辰,大概两三个小时)这个时候,在外面等候的张飞耐不住性子了,他一看,大哥竟然还在那儿等。想一想,张飞会怎么做?(把诸葛亮拉起来;放火烧诸葛亮的屋子)张飞的心情我们能理解,一般的人有这般耐心吗?(没有)那刘备为什么就能做到呢?老师迫切地想来采访一下刘备,谁愿意来做一回小刘备?
师:刘皇叔,您一直站在那儿等,难道您不觉得累,不感到冷吗?
师:刘皇叔,这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夫,还要摆臭架子,您苦苦等候这样一个人值得吗?
师:刘皇叔,依我看这诸葛亮不过是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我看他是不敢出来见您,有意躲避您啊?   师:刘皇叔,我看这诸葛亮分明是在装睡,他是有意戏弄您,您可千万别上他的当啊!
(3) 就这样,刘备在春寒料峭的门外足足等了两三个小时,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只见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刚刚刘备不还是很有耐心吗?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急切呢?你能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吗?假如你就是刘备,把你的心情传达给大家。
交流四:“诸葛亮出山后……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这样的关系可谓是(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2)刘备还高兴地对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鱼和水是什么关系?在这里,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是鱼,诸葛亮是水,再好的鱼没有水也是不能生存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刘备为拥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而感到高兴)你能通过读把刘备内心的兴奋之情表达出来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才26岁,而刘备已经46岁,也就是说,刘备整整长诸葛亮20岁,按年龄和辈分,他完全可以做诸葛亮的父亲,然而刘备却把他视为自己的老师,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他的谦恭)
2、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这是一个比喻句,它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茅塞顿开”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比如:
△当你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老师或同学的指导会让你_______。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父母或老师的一番话会使你_________。
而诸葛亮的一番话,让刘备(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3、刘备以他的诚心和谦恭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帮助他打了很多很多胜仗,你知道哪些胜仗?(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草船借箭„„)最后还建立了蜀汉王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十一年后,刘备离开了人世,诸葛亮回忆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段古文虽然比较深奥,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有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有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词语到了今天也就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4、同学们,课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出示:“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
(1)指名读。
(2)填空:   只见那里的山冈( ),好像一条(     )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    ),潺潺的溪流(   ),茂密的竹林(    ),景色(     )。
(3)齐读这段话,并试着背诵。
(4)这段话和我们这个故事好像没有多大的联系,是否可以把它去掉呢?(不能去掉)
理由一:“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条卧龙隐射的就是诸葛亮,他也是在隆中等待时机腾飞,等候贤明的君主来发现他。
理由二:秀丽宜人的景色恰恰可以看出诸葛亮生活的环境很好,他应该是个儒雅之士,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可以折射出这个人的修养品性。
理由三:美丽的景色可以衬托人物的心情,说明那天刘备去拜访的心情特别好,也寓含着这次拜访会成功,刘备的心愿能够得以实现。
(5)你也用上“来到„„只见„„”写一段话。
三、课外拓展,迁移阅读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这部历史巨著,去领略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去感受那一幕幕恢宏的历史画卷吧! 
一开始就把孩子的好奇心吸收到课堂,让孩子爱上接下来的课。
 
温故而知新,先让孩子建立自信。朗读词语并选择其中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既是对第一课时所学生字的复习巩固,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通过抓张飞话中的关键词来了解人物的性格,并由此来揣测刘备的心理,并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做,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通过对文本的补白,丰富了文本内容。
个性化的语言体现个性化的性格。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我们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再把二者的语言进行比较,人物的性格一下子变得鲜明起来。
 
 
 
 
 
 
 
 
 
 
这段话是刘备诚意的集中体现,教师带领学生“登山”,学生对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更深了,而且文本的趣味性也增强了不少。
 
 
 
 
 
 
 
 
 
 
 
 
 
 
 
 
 
举一反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通过拓展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刘备深深的感激之情,这样,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强化了学生的感知,而且也使他们从中悟到了: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
 
 
 
这段话的出示有这样几方面的作用:(1)品赏优美的语言文字,并进行背诵积累。(2)用“来到„„只见„„”这样的句式进行仿写,为学生提供一次课内练笔的机会。(3)探究这段景色描写的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不再停留于对言语内容的感悟,还有对言语形式的推敲,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理解巧妙地融为一体。
两次拓展,一是《曹操求贤的故事》,这是与文本主题—“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相关联的补充阅读;二是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让他们走进《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巨著,去享受丰盛的营养大餐,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的拓展适人、适时、适文、适量,可以说是很有效的。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6岁,而诸葛亮年仅26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