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流动儿童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
横山桥中心小学 213119 莫玲云
摘 要:流动儿童群体存在着普遍阅读能力缺失的状况,学校在为这一群体进行阅读服务方面有不容推卸的责任。本文分析了流动儿童阅读能力缺失的原因,探讨了提高流动儿童阅读能力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流动儿童;阅读能力
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外来务工人员数目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流动儿童数量也日益增长。作为知识传播机构的学校,在流动儿童这个新型弱势群体面前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应对社会转型阶段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学校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从流动儿童阅读能力缺失入手,全面提高流动儿童思想文化素质。
一、导言
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的18岁以下儿童。与留守儿童不同之处在于,流动儿童生活学习地在户口登记地以外的地区。根据常州市统计部门于2012年12月14日发布的全市外来流动人口情况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截至调查结束,常州市外来流动人口达到16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6.4%。其中,来自省外的80.7万人,来自省内的86.3万人。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常州市外来人口仅为89.5万人。省外流入人口中,70%来自安徽、四川、河南、贵州,其中以安徽最多,总量达34.2万人。外来人口中,男性89.6万人、女性77.4万人,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大多数从事一线工作。[1]目前,常州市的流动人口逐步呈现出举家迁移而来的态势,这也是常州市流动儿童的最大来源。
流动儿童依据学龄可分为三类:学龄前、义务教育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笔者研究的流动儿童是跟随他们的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城市生活学习的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
阅读是我们每个都必须具备一种能力,也应该成为陪伴我们终身的行为。阅读主要是一种通过文字、画面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获得精神体验的自主行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百分之八十来自阅读。阅读缺失就是阅读动机、阅读数量、阅读内容、阅读技能等方面的不足。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7.0%,比2011年有所下降,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也较2011年均有所降低。[2]而流动儿童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因为诸多原因造成阅读缺失,加上流动对其自身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其社会资源缺乏,不能享有足够数量的书籍,缺乏阅读的动机。流动儿童的阅读缺失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他们的文化程度和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各方面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武进区横山桥镇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虽然横山桥中心小学已尽最大努力吸纳新市民子弟入学,无奈校舍有限不能完全接收,在此情况下,希望小学、育才小学两所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但两校的学校管理、教学质量、交通安全、饮食卫生等严重滞后,问题频出,隐患无穷。经横山桥镇党委和政府有关领导同意,横山桥中心小学校经过精心策划与紧张筹备,于2007年3月2日成立“阳光学校”,吸纳1000多名流动儿童就学。如何提高这些流动儿童的阅读能力,从建校之初开始,就是横山桥镇中心小学各位教师的心头事。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首先是流动儿童家长的职业和收入。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大部分属于低收入家庭,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经济收入不稳定。集中在餐饮业、制造业等行业。家庭普遍会有多个子女,父母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几乎不会有时间陪孩子书店买书或者去图书馆看书。
其次是流动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教育观念。父母受教育程度低,自身没有阅读的习惯,同时,在观念上就没有认识到童年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能力对子女的阅读进行引导和帮助,这对流动儿童的阅读将产生消极影响。
(二)学校因素
受传统观念影响,即使父母在城市生活缺乏保障,也会希望家庭团聚和自己抚养下一代。流动儿童要跟随家庭迁徙,家长走到哪里他就要走到哪里,所以教育缺乏完整性和稳定性,有时候会不能适龄入学,同时转学、失学的情况也比较多,极大的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在阳光学校,有的儿童从出生后一直生活在本地,也有的在家乡出生几年之后被父母带到城市。
和中心小学相比,阳光学校在硬件方面差距并不是很大,但这不是普遍的现状,据调查,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收费低、门槛低,各种设施比较落后。哪怕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打工子弟学校也面临各种问题。[3]教师教学水平差、流动性大。缺少必要的资金来源,学校较少关注学生的阅读状况、开展阅读活动,来推动阅读行为的产生和持续。大多数学校没有自己的图书馆,即使有使用率也比较低。
(三)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海量的信息通过各类渠道传播到全世界,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阅读需求,快餐文化盛行也导致了社会整体呈现出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
同时,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自上世纪90年代起,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不断减少。例如,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生源由30%降到 10%。[4]这导致了流动儿童父母愈加不重视教育。
此外,应试教育导致流动儿童在阅读中的选择指向性更加明确,功利化和浅阅读的弊病愈发凸显。这也严重影响了儿童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自身因素
流动儿童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进入陌生的生活环境,面临一系列适应问题,大部分流动儿童没有接受普通话教育,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本地方言,影响了孩子与外界环境进行正常的交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新的环境中,无法建立稳定的归属感,缺乏与同辈群体沟通和交流的机会,逐渐自我封闭。如果不能及时自我疏解,将不能融入全新的学习环境,很少到学校图书馆进行阅读,更不用说提高阅读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目前流动儿童阅读能力缺失的现象普遍而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学校工作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我们可以根据流动儿童的阅读兴趣来分类,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不管是课本知识的延伸还是课外读物,亦或是科技类的、文史类的,可以组织不同的读书会、故事会、诗歌朗读比赛等等,这些讲座的宗旨是进口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层次的发掘流动儿童对于阅读的兴趣,使之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和享受。在此过程中,学校图书馆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让图书馆的藏书能够充分的利用起来。此外,也要多开展儿童家庭藏书的交流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也能提高其社交水平。
同时要引导流动儿童多读好书,教师应对其加强阅读指导,逐步将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富有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书籍给儿童看,向流动儿童传授学习和读书的好方法,目标要明确,方法要简单实用,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结合课内外学习内容,保障充分阅读时间
流动儿童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放学回家以后不一定能保障充分的学习和阅读时间,那么,保障阅读时间这项工作,学校就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首先是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应结合学习内容,指导其阅读相应的课外书籍。作业量也应作出适当调整,保障其阅读时间,并使课内外内容可以紧密结合。
其次是尽可能的把阅读课程列入学习计划。将读书活动、早自习、晚自习以及休息时间有机结合起来。
再次是适当的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可以根据阅读兴趣分组,比如说小说、散文、童话等等,这个分组不但要全面覆盖流动儿童,也要包含本地儿童,让孩子们建立起社交圈,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发动广大社会力量,创造优异读书氛围
流动儿童的阅读能力提高,学校负有当仁不让的责任,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学校。乡镇和社区的图书馆,应和学校图书馆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联动关系,方便流动儿童在任何地方都能以简化程序借阅书籍。有余力的社会团体和社会力量,应适当发动其为流动儿童捐献图书。社区、家庭、学校应加强联系,为流动儿童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弥补阅读缺失的条件和基础是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重要环节是学校和社会的正确引导;实施的有利条件是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而最重要的是流动儿童自身的阅读兴趣。不同的责任主体要能够真正承担起责任,积极参与到为流动儿童提供阅读资源和阅读环境中来。作为资源获取者,为了达到助人目的,将求助于机构、政府甚至社会大众。
流动儿童阅读能力缺失是一个时代存在问题的缩影,并不是某一个学校甚至是某一个阶层可以解决的,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做的,是一些具体而细微的工作。我们能解决的,只是这个现象背后的一小部分的问题,更多的问题,还得我们国家更多的重视包容性增长,让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更均衡,让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更小,让成长在不同条件下的孩子们更平等,让这个社会有更多的爱与宽容,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美勤.流动儿童阅读缺失干预的小组工作方法应用——以“爱阅•润心”为例[D].苏州大学,2015.
2.王霆.公办学校中流动少年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6(3).
3.刘丽坚. 湖区儿童阅读现状新探索——微山县湖区儿童流动图书馆的建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3).
7.小组工作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 王欢.教育研究.2006(05).
[1]常州外来人口167万对经济社会有4大影响.人民网,{http://{域名已经过期}/html/2012/12/17/193908.html}.
[2]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研究成果公布.新浪网,{http://{域名已经过期}/newsyc/v/2013-04-18/1257454088.shtml}.
[3]苏州最大民工子弟学校缺老师优秀公办校帮忙.中国网,{http://{域名已经过期}/html/jsnews/around/352639_1.html}.
[4]小组工作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 王欢.教育研究.200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