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动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我国逐渐由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由封闭社会转变为开放社会。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流动的规模愈来愈大。在我国,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是从农村到城市,其目的是务工。因此,流动人口中大多数是18至45岁的中青年人,而他们的子女正处在学龄阶段,流动儿童的教育等诸问题随之产生。笔者是一名小学教师,班中66.67%的学生皆为流动儿童。与班中本地学生相比,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而读书作为接收知识的重大来源,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多读书是考取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而课外阅读较少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呢?经笔者调查发现,班中流动学生的一学期课外阅读情况见下表:
阅读书量
学生类型
|
3本及以上
|
2本
|
1本
|
0
|
流动学生
|
3
|
5
|
6
|
14
|
本地学生
|
8
|
9
|
5
|
2
|
本班学生一共42名,流动儿童28名,本地学生24名。无论自愿与否,本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大大超过流动学生,外地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令人堪忧。而相对应的,笔者再将班里流动学生平时成绩与课外阅读量做了一个比较,得出下表。
阅读数量
成绩对应人数
|
3本及以上
|
2本
|
1本
|
0
|
90分及以上
|
3
|
2
|
1
|
0
|
75-89
|
0
|
3
|
4
|
7
|
60-74
|
0
|
0
|
1
|
5
|
不合格
|
0
|
0
|
0
|
2
|
从上表可知,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成绩是基本成正比的。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造成流动儿童课外阅读量匮乏这种局面的原因不是单一的。
二.导致流动学生课外阅读量匮乏的原因
经过相应的走访、查看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类:
(一)学习环境差。笔者所执教的小学时乡镇学校,镇里的流动人群多为农民工。由于资金有限,流动学生的生活环境普遍较差,住房拥挤,更不用说学习环境了。恶劣的学习环境导致学生学习懈怠,懒于读书。
(二)家长对于学生学习的关注度缺失。流动学生的家庭处在GDP指数较低的生活水平中,他们大多不是独生子女,父母为一家的生计奔波,所有精力付诸于家庭的温饱,基本无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讲孩子的学习完全寄希望于学校,即便老师电话提醒或家访,他们也抱以敷衍态度。由于收入较低,他们也很少能为孩子买足量的课外阅读书,可以说,家长的疏忽是流动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主要原因。
(三)学校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系统的指导。虽然关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有了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但学校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却缺少组织性,往往将这一方面的任务交给任课老师,而关于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培训也凤毛麟角,语文老师对于这方面也含糊不清。没有明确的指导,学生没有方向,自然不愿意去接触课外阅读。这导致学生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语文课竟成为学生反感和不受欢迎的课,被学生戏称为“主课中的副课”。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四)学生缺乏自觉性。父母的疏忽,学校教学方面的漏洞,贪玩的个性,多方面的原因磨灭了学生的自觉性,他们自身对学习缺乏兴趣,更妄论主要靠自觉的课外阅读了。
三.关于改善流动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几点建议:
(一)家长提高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
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大部分在家中,因此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学习,理解学习对于孩子成长和人生的重要性。尽量扩充孩子的课外书籍,并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一起读书,提高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应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能有效果,才有收获。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做好读物的推荐工作。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深层次地训练学生思维与表达,绝不可依赖多媒体,培养思维懒惰、想象力衰弱的学习习惯。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对比阅读练习,引导学生明白不同阅读方式的优劣,认识到文学阅读对锻炼思维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自觉坚持文字阅读。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语文师可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等,不要给学生过重的阅读负担,虽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很多时候可让学生无任何书面作业的“零负担读书”,以保证学生的阅读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