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二年级时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当学生在教室内很快找到一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教师并未囿于教材安排马上引导学生进行“特征”探究,而是把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1、2题前移,让学生在围、拼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过程中唤醒已有认知经验,激发其参与和探究的欲望。
师:同学们都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教室内许多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那你们能利用皮筋在钉子板上围成或用身边的三角板拼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生:能。(学生开始合作围或拼长方形、正方形,而后汇报)
师:怎么能判断你们围成或拼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生:我围成的图形上边和下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相等,所以它是一个长方形。
生:我们用相同的两个小三角板合起来拼成的图形四条边都是一样长,所以它是一个正方形。
……
生:这些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的。
师:你是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是吗?
生:是。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特征其实都是我们的直觉,也可以叫做猜想吧!到底对不对,我们还得?
生:要进行验证。
……
【思考】基本活动经验是个性化的、属于个体的,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在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一定要提供一个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要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使问题意识得到萌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存在于生活中众多物体的表面,学生已经能够辨认,但并不能讲出其所以然,故课始教师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提供了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活动:用三角板拼或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事实证明,把这样的一个练习前置是可行的,特别是操作后的追问“怎么能判断你们围成或拼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促进了学生由操作向理性思考的转变,学生有了猜想,还想到要进行验证,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环节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唤醒,而且让学生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