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为何?
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之所以提出“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目标,是课程改革专家们深思熟虑的结果,也说明其存在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具体地分析,主要有这两方面的因由。
一方面是体现在数学的学科特征上。实践是数学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是人类数学活动的根本特征;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几乎是数学历史长河的源头,而人类数学活动的起源往往反映了人类对亲身经历的生活现实的一种天真、素朴的智力追求;高度抽象性赋予了数学所特有的普适性和灵活性,亲身经历是使这两种特性充分体现的有效载体。所以,每位学习者在进行数学学习之前,都已经积淀了一些甚至丰富的生活经验。
另一方面是体现在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上。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生活现实中感悟、学习、享受数学不仅是发展创造力的基本途径,而且可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立起对数学的丰富联系,涵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感受生活现实,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实现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的自我构建,从而获得对数学内容本质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思量,有效利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也是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除此以外,奥苏泊尔也指出:如果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更进一步说明,任何有效的教学基于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的准确、全面的了解,始于对学生已有基础和经验的充分挖掘利用。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何为?
如何科学的运用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来有效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课堂的主导,对有效利用学生的各种经验促进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应该把准上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外,树立正确的经验观。这是利用活动经验实施教学的前提。
正确的经验观,是指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经验包括检索、抽取数学信息的经验,选择和运用已有知识的经验、建立数学模型的经验,应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的经验,抽象化、形式化的经验,选择不同数学模型的经验,预测结论的经验,对有关结论进行证明的经验,调整、加工、完善数学模型的经验,对所得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的经验,巩固、记忆、应用所得知识的经验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