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案例分析
教学片断一:
师:小朋友你能在这些图形上找到角吗?
生:(指着钟下面的脚)说这就是角。
生:(指着钟上面的头)说这就是角
生:(指着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说这就是角
这一幕是出现在刚开始的时候,老师让孩子初步感知了实物三角形上的角,老师在这时指角的时候让孩子进行摸角的活动,然后再在平面图形上去找角,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找角的活动,在这两个活动中,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 学生对于“角”的概念并不是一无所知,在生活中不仅经常听到,还能自己感受到。但是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有着不同的概念,所以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学生难免会很不规范,李老师直接给予一个指角的动作模板,学生会照着做,但是却不知其所以然。如果需要在不理解的情况进行模仿,那么也应该在了解了角的概念后来做出解释,达到呼应的效果,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
孩子对角的认知有一个过程,学生生活中所看到的是三维状态下的“角”,这些都是与数学中的角有关的“联系点”,让学生去找角,先不置可否,然后经历抽象出角的概念,既而研究角的性质,再回到现实生活去寻找真正数学意义上的角,明确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概念里的“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个时候学生在指角的时候会把理解体现在动作上,自然而然地规范了。
另外这个钟面的材料,在出示的时候可以只保留钟面,去除无关角对孩子活动时对角的特征的误解。
教学片断二: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是怎样把你的活动角变大一些呢?
生:我把两条边拉开一些。
师:你们又是怎么把你的活动角变小一些的呢?
生:我把两条边靠拢一些。
师: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边有关
师引导:与边的什么有关?
生:与边的长短有关
师(简单放过):到底跟什么有关?
生:角的大小和两条边之间的距离有关
师:其实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叉得越开,角就越大,叉得越小,角就越小。
在这个片段中,孩子通过做角的活动,把角变大变小的探究活动,获得了角是有大小的,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但是在之后的比较三角尺上的角的大小活动和折角活动中有些可以直接观察出大小的角不需要再进行重叠比较,可以自己得出结论。
在教学角的认识这节课中,我们不光要设计多种活动让孩子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还要考虑到有些活动经验的总结或者优化,以便让孩子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