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一课中“认识三角形的高”案例分析
前两天,蒋文老师执教了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众所周知,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几何图形,也是常见的多边形,是学习研究其它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很重要。本课时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出示例2。谈话:修建屋顶时常用的图形——人字梁。这个人字梁是三角形的,你能量出人字梁的高度吗?
2、学生拿出作业纸动手量一量。
3、交流:说说你量的哪一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4、提问:旁边两条也是与底面互相垂直的,为什么不量这两段?
5、小结:这两条线段不能代表人字梁的高,看来人字梁的高是从顶点到底边的垂直线段。
6、指出:把人字梁画下来就是三角形,这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7、提问: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8、揭示三角形的高、底: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指名学生说一说,集体读)
分析:本节课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认知发展的规律,充分把握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编排意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地从实物(人字梁)出发,量出人字梁的高度,交流后强调指出是中间的一条,并说明原因。接着蒋老师又跳出教材,把人字梁画下来画出一个三角形,说明中间这条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高,从而得出高和底的概念。因为三角形在第二册已出现过,但只是直观的描述,所以蒋老师在教学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量高度)、比较分析(确定高)、观察辩证(特征)、抽象图形等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对三角性高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把各种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迁移到三角形高的概念中,促使孩子们把直观的经验向内在的思维活动转化,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从而切实丰富学生的动手测量的经验、观察性经验、知识迁移的经验等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真正从“形式”走向了“有效”。
刘红娟 2015.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