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课例分析
【课堂再现】活动一:摆小棒。
师: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你们学过的图形
师:拿走1根小棒能摆出什么图形?
师:再拿走1根小棒又是什么图形?(课件出示:角的图形)
——引出课题:认识角
【分析】利用学生的前经验,设计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转化,为形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打下伏笔。
【课堂再现】活动系列二:找角、感受角、辨角、画角、数角。
师:(出示三角尺)三角尺里就有角,师示范指出角,指名像这样指出三角尺上的另外两个角。
师:我们的“角”很调皮,还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指名找“角”)
…………
师:摸一摸自己三角尺上的“角”,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会回答:摸上去有刺痛的感觉。师即说出那是因为“角”是尖尖的;学生会回答:边是平滑的。师即说出那是因为“角”的边是直直的。)
…………
【分析】“基本活动经验是个体在经历了具体的学科活动之后留下的、具有个体特色的内容,既可以是感觉知觉的,也可以是经过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角”有了直观感受、体验和经验。一般这是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得到的叫直接经验,只是对“角”有了感性认识。也正因为如此,学生首次操作感知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而错误的经验将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就如上述片段师让学生摸“角”说感受,事实上这些说法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及初步经验处于“生活数学”的范畴,不足以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所以,数学活动所期望学生获得的经验应与某些生活经验加以区别。
【课堂再现】活动系列三:做角、看角、比角、折角。
师:做一个活动“角”,跟着老师一起让“角”变大、变大、再变大,你是怎么让“角”变大的?
师:再跟着老师一起做,让“角”变小、变小、再变小,你是怎么让“角”变小的?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
师:(出示钟面)观察,比较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角”的大小?
…………
师:比较学具三角尺和教具三角尺上“角”的大小。
…………
师:用纸折出一个“角”,再比较一下“角”的大小。
…………
【分析】利用操作“活动角”,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什么有关的活动,既有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活动中学生们经历着数学思考,获得归纳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