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除法的验算 06-20
立足估算,丰富数感 06-20
《除法的验算》课例分析 06-20
学习心得2 06-20
学习心得1 06-20
学习心得2 06-01
学习心得1 06-01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05-27
新课程下的有效数学活动的几点… 05-27
有序的探究经验,完善认知系… 05-24
借助潜在的生活经验,突破认知… 05-24
活用学具,让经验在数学课堂… 05-24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成果展示>>课题论文>>文章内容
提炼生活,学以致用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23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许君      来源:本站原创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郑毓信教授曾指出:“数学的发展主要地表现为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去建构新的理论。”推广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可以说,学生是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建构新的认识。

  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转化并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实现数学知识的构建。那如何提炼生活素材,再学以致用呢,笔者想通过以下三点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依托生活基础,解决认知冲突。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数学教学要强调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而且这个联系必须自然贴切、合乎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活动课《铺一铺》的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密铺图案,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拍下来,配上图片说明,让学生初步感知密铺。学生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多个渠道有效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又如: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探究:如果只用一种图形密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成一个平面图案?图形能否密铺,可能和什么有关?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六边形可以进行密铺,圆形和正五边形却不能进行密铺?这样,学生通过猜想、实物操作、观察、验证来解决认知冲突,建立对数学对象的认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再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设计情境:两组小朋友套圈比赛,问“怎么知道哪组赢?”,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和感悟:根据孩子们以往的生活经验,人数相同时——可以比小组成员套中圈的总个数。有了这一个活动积累,学生的思维活动已经投入到了情景中,有利于开展进一步的思考。在人数不同时,要比什么?有些小朋友的思维受到了前一次比赛的限制,不假思索就是继续比套中圈的总个数,教师适时提醒现在的状态是人数不相同,再比总个数还公平吗?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那要比什么?学生在一次次的讨论中积累着自己的数学经验。学生再次观察、分析、比较、思考,学生豁然开朗——原来比赛本身不公平。得出要比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从实例中认知:平均数并不能代表每个数据,它只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同学们的思维被一层一层的引领着向前迈进,通过这一过程“平均数”这一个抽象的概念变得有血有肉,形象的展示在学生们的眼前,显现在每个人的心里。运用这一生活情境导入,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为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利用数学活动的“过程性”“亲历性”“体验性”促进学生依托生活基础,解决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基本经验的价值,促使其自觉地整理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习更富动力。

  二、利用生活经验,促进认知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小学生数学学习与他们的生活实践、活动经验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并不是入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只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上小学之前,已经遇到许多数学,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譬如他们知道一个队伍里运动员并不是都一样高矮的,池塘的水有的地方浅有的地方深等等。尽管这些粗浅认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甚至是模糊的,或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这些近乎原生态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知识建构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还是以《平均数》一课为例,在完成新授教学后,教师及时出示了2个练习:

  练习1:学校排球队的几位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我了解到这么一份资料,说王明所在的这个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5厘米。那么,王明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

  练习2:郭丽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平均水深120厘米。)

  郭丽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55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郭丽的想法对吗?

  这两道练习题,学生能比较容易的回答出来,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数学知识是现实的、可用的,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但我们的教学并不能满足于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有必要对他们的生活经验即日常数学进行深化,对学生零散的认识进行整合。因此,在教学这两个练习时,还追问学生“不是说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吗? ”“ 怎么不对?郭丽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通过课件展示实际的情况,让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更上一层。

  这样通过对学生进行经验提升,并帮助他们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改造,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从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提升生活经验,促进认知完善。

  小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的解读,他们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当学生已认识百分数,会读、写百分数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读出下面的句子: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

  (3)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2%~3%。

  (4)小明已看了一本书的40%。

  (5)爸爸上半年已完成全年生产计划的60%。

  教师先让学生很快地读出每句话,巩固百分数的读法,然后引申出新的问题:

  (1)第一句和第二句联系起来看,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很多问题,其中有两位想到:我国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却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如果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占世界的15%,甚至更少,我们的生活水平会更好。

  (2)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2%~3%,这个2%~3%重不重要?

  学生在回答人体除大脑以外的重量占人体的97%~98%后,立即讨论了人脑所占人体重量的2%~3%是如何如何重要。这里渗透了一个“相对”思想。

  (3)小明看了这本书的40%,还剩百分之几没看?看了这本书的40%是不是表示小明已看了这本书的40页?

  (4)爸爸上半年已完成全年计划的60%,如果下半年也完成全年计划的60%,全年计划完成了吗?是正好完成还是超额完成?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孩子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留给孩子的应该是学会思考,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以上这个练习设计,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不仅仅是对百分数一般地认识和读写,更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知识中去理解百分数,认识百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意义。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化”的探究,提升学生生活经验,促进学生认知的完善,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而言之,只有把生活的素材加以提炼,并引领到课堂中,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散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从此数学将不再是深奥难懂枯燥的“奥数”,它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相信只要我们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发掘生活中的各种有价值、有趣的数学,把他们与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联系起来,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学生必然会“学以致用”,进一步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参考文献:

  1、郑毓信. 漫谈数学文化[J]. 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8, 2(2): 56-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64-65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