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体验中,使生活经验生成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成为学生获得数学经验的土壤,将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说说钟面上有什么?有的学生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并能依据生活经验说出三个指针在粗细、长短、转动快慢上的特征;有的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数和数之间有5个小格子;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个小格的1分钟。这些生活经验都是,都是学生学会看钟面上表示的时刻所必备的知识。在学生自主观察时针和分针转动时的变化,发现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展开讨论,建立1时和1分的时间观念。“你能说说1小时有多长?能做哪些事?”有的学生说,我和爸爸、妈妈乘坐高速列车从北京南站到天津用了30分钟,1小时的时间,可以一去一回走两次;有的学生说,我们一节课是40分钟,再加上两个课间,就是1小时;还有的学生说,我们每天都要做课间操,两天上操的时间加起来大约是1小时。在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时,学生说,“我绕着学校操场跑道跑两圈大约是1分钟”,“ 我做10道口算题用1分钟”……
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关于钟表、时与分的经验,在课堂上重新整合、改造,帮助学生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目的。
学习感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两个层面,从静态上看,它是一种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经验等,虽然这只是学习个体主观上粗浅的、感性的认识,或者是不那么严格的隐性认识,但这种经验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在同一数学活动中,即使外部条件相同,针对同一对象,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经验。因此,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具有主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从动态上看,数学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离开了数学活动,就根本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它是过程,是经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过程的教学,“经历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呈现方式,更是指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从而积累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推广等活动经验。学生通过基本数学活动,获得的经验通过反思提炼,能够对以后类似情境与活动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又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和指导性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