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正是打地基的时候,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生的学习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揠苗助长”的教学绝对不可取!我们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推广等活动经验。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兴趣一直是比较浓厚的,基于种种原因,我们也应该且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基本经验的教学活动。
(一)、所教学的知识应尽量与学生的亲身体验有机联系起来。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学生学习《年、月、日》时,掌握年、月、日的时长不像“分、秒”那样可以现场体验。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是一年。”“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日,我长大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就是一个月。”“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二)、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的就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如果我们教师把一些我们自己已经烂记于心的知识点强加给低年级的学生,硬性练习,学生也能接受,但时间久了,学生不理解的知识一定会越积越多,并不利于我们的教学。怎么办?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又再次发挥了作用。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重要的知识点教学起来就比较难理解,在此,我就巧妙利用了小棒。我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摆正方形,摆了两个,请学生再拿出一根小棒,接着摆,还能摆出吗?拿出两根、三根呢?为什么摆不出?再拿一根呢?此时,为什么又能摆一个正方形了?这样让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思维的火花也就不断地产生碰撞,最终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知识点。内化了数学知识,学生一定会受益终生!
(四)、通过合情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提炼活动性经验。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合情的推理活动是从较高层面来说的。一个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他的推理能力也就较强。本册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如排除法、表格法等。例2是应用“数独”的思想来推理,虽然乍看较不好理解,但当我帮学生理顺出推理方法后,学生又顺势解决了其他问题,自然地也就帮助他们积累、丰富了基本活动经验。
最后,我想说,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适时、适当地提升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由表及里获取理性的数学经验,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