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除法的验算 06-20
立足估算,丰富数感 06-20
《除法的验算》课例分析 06-20
学习心得2 06-20
学习心得1 06-20
学习心得2 06-01
学习心得1 06-01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05-27
新课程下的有效数学活动的几点… 05-27
有序的探究经验,完善认知系… 05-24
借助潜在的生活经验,突破认知… 05-24
活用学具,让经验在数学课堂… 05-24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过程资料>>课例研究>>文章内容
关注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让数学课堂更实效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02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小周蓉      来源:本站原创

关注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让数学课堂更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的"活动化"已逐步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2012年秋季将公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双基”改为“四基”更是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四基”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我们比较熟悉且各自都有着比较明确的界定,而“基本活动经验”虽长挂口头,但向这样规定下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实际教学中总觉得有的操作、活动只是一种"摆设",学生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进行罢了,对于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思维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为了教学进度和良好的教学秩序,干脆放弃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为什么要提出基本活动经验的课程目标?基本活动经验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对于儿童数学素养提升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些本原性问题认识是否清晰。将深刻影响我们的教学实践行为,决定我们能否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出的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目标。以下笔者想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分析关于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界定、现状审视、价值追寻、实践探索等方面的研究与反思,旨在对以后的教学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案例一:让基本活动经验从理念走向行动
《面积和面积单位》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师:凭你的“感觉”,你觉得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
……..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到底有多大呢?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个1平方米的模型。(师出示教具:1平方米的模型)谁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模型?
生: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
师生合作测量边长,验证学生的描述。
师:你能从生活中好到1平方米的影子吗?
学生举例:餐桌的上面、讲台的前面、水磨石地面的一个方格……..1平方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看看1平方米的地面上大约能站多少个小朋友。(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1平方米的地面大约能站15名三年级的小朋友。)
师:大家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几平方米?
生:3平方米左右。
师:他估计的结果对不对呢?
师生合作用1平方米的教具量一量,加以验证。
【思考】数学教育目标从“双基”走向“四基”并不能看做是“2+2”的简单叠加,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在我们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就有很多好的传统,这次课标修订将其作为核心概念单独提出,意在进一步强化。案例教学面积单位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猜测,然后提供模型让学生去估计,去测量验证,到生活中去找它的影子,再在游戏中强化,从而逐步加深认识,建立起“1平方米”的表象。猜测、估计、测量、游戏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学生在多感官的参与中自觉地积累了“1平方米”的概念经验。以往的教学中其实我们也基本上是这样操作的,只是没有从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角度去考量它、优化它、发掘它特有的价值。因此在继承中发展是我们开展基本活动经验教学和研究的基本策略。很多日常的生活经验都能为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供基础。有些老师也关注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儿童数学学习的价值,但是在现实由生活经验向数学活动经验的提升方面没有触及到本质。
如何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从理念走向行动?我以为“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新话题并平衡处理好各种关系是我们推进教学改革时应有的思维。
案例二:指引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的倍数的特征》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
2: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
: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怎样来验证?(学生讨论)
:咱们先来验证第一个猜想.(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形成共识: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
师:咱们继续验证第二个猜想。
(学生4人一组分工合作:从材料袋中取出小棒,把前面活动中的6132642375612496个数在记录表中按数位摆出来。一人报数,一人摆小棒,一人笔算试除看能否被3整除,一人记录。)
师:(1)用几根小棒摆出的数是3的倍数?
2)摆数用的小棒根数其实就是这个数的什么?
3)你觉得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讨论、验证的基础上归纳概括:
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思考】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通过操作、交流、观察、思考等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给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增加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通过获取经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将已有的经验升华成对3的倍数特征的感悟,进而发现3的倍数特征与所用小棒根数有关,其实就是与所摆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有关。在探索过程中,既发现了新知,又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学生学会了学习。小组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发现、归纳能力,初步感受到研究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猜想——验证——修正——得出结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