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在其总体目标阐述中写道:“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这一目标的阐述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的、事实性的知识,还包括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属于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关注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但当前教学中对数学活动经验关注的缺失现象普遍存在:
缺失之一:备课中缺乏重视
现实教学中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只停留在对学生数学客观性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分析上,停留在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分析上,很少能从数学角度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分析与联结。数学学习的类似性使得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认同性,这些带有个人认知特征的经验在学习新知识时没有受到重视。在考虑如何学习新知中,更多的关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略活动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是当前备课学情分析中的一个普遍缺失。
缺失之二 :课堂中缺乏关注
首先,“唯分数”至上的教学观,让老师不愿把时间浪费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种对提高考试成绩帮助不大的“低效”行为上。例如: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研究任意三根小棒能否构成三角形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在常态课中往往被取消或大大减缩活动时间。直接得出结论后,通过大量的巩固、变式及提高练习,似乎更能提高考试成绩。其次,活动经验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是经验,而随后的教学又奠基于经验处理的基础上。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有很多学习经验可谈——“当初是怎样开展问题探究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中间遇到哪些困难?交流中有哪些思想碰撞?”等等。反思、提炼与评价这些智力活动所产生的体验和经验,对今后学习非常有帮助。课堂中的这些活动是零散的,目标只局限于这节课,缺少了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体验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并提炼归纳出一般的活动经验。这本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机会,在现实的教学中却遗憾地缺失了
缺失之三:实施中缺乏“数学化” 。
为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实施有过程的数学,我们在课堂中也看到一些这样的案例:图形拼组课上成没有“数学味”的手工课;数字编码的活动变成了认识身份证等编码的常识课……剥夺学生体验数学本质、体会数学内涵的权利,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做法行为。在公开课上我们更多的看到了一些浮华的形式主义做法:比如,研究一万粒米有多少?无价值的课题,人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感受,这里没有数学。再比如,让学生在全是红球的袋子里摸出红球,在全是白球的袋子里也摸出红球,前者是必然事件,后者是不可能事件。将教学时间花费在这样的活动上意义不大。实际上,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从幼儿时期已经有过许多经验。比如,猜一块糖在左手还是右手?就是处理随机事件。概率统计的数学活动,应当把数学活动的焦点放在可能性的大小。低年级只要能分辨大小,学习了分数后,就要用分数来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