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除法的验算 06-20
立足估算,丰富数感 06-20
《除法的验算》课例分析 06-20
学习心得2 06-20
学习心得1 06-20
学习心得2 06-01
学习心得1 06-01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05-27
新课程下的有效数学活动的几点… 05-27
有序的探究经验,完善认知系… 05-24
借助潜在的生活经验,突破认知… 05-24
活用学具,让经验在数学课堂… 05-24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学习资料>>文章内容
10月学习心得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04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汤志君      来源:本站原创

 

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设计一个好的数学活动,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经验
数学学习具有累积性,后一阶段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前一阶段知识与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因此,数学活动经验重点在“积累”,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同时,也应看到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是粗浅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升。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是要提供一个好的活动。一个好的数学活动,我认为,对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该活动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的,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该活动能为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该活动能充分体现数学的本质;该活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交流。
有时候,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个好的数学活动。例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索”一课,整节课就围绕着一个需要:怎样的三条边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呢?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被调动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猜测,一次次的验证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完善的经验。
 二、重视过程性目标,把原有经验迁移为创新经验
《标准》对“过程”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通过观看专家视频,我明确了 “过程”本身就是课程的目标,即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
我曾经上过一节公开课,(案例: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截取部分课堂设计:
 探究三角形的高
1.三角形高的定义:(你能描述三角形的高吗?)
如图,在 △ ABC 中, AD⊥BC , 点 D 是垂足,AD是△ABC 的一条高。
2.做一做:(每一个同学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的纸片)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吗?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它们吗?从这三条高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议一议:(使折痕过顶点,,顶点的对边边缘重合)
如果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你能通过折或画的方法找到它的高吗?它们的高有几条?它们又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课堂上通过同学们在折纸、画图等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丰富学生对此内容的体验和理解,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层层设问,启发诱导,设计适当的铺垫,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如何探究,而不是替代他们思考,并鼓励探究多种不同问题,使探究过程活跃起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更大的收获。
三、充分发掘“做数学”的价值,把感性经验提升为理性经验
在数学教学内容是抽象的,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学生来说,动手实践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有时候,我们往往把“做数学”狭义地理解为仅仅“动手操作”,只注重做的形式,缺乏对“做”的实质的理解,所以常常造成表面热闹、实质无效或低效等状况。
其实,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训练与发展。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获取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数学概念。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
四、关注产生负面影响的生活经验,把失利经验提升为有利经验
课堂教学是师生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中学生的失利经验反映了学生的认知困惑,应成为教学的着力点。如果教学漠视学生的失利经验,机械套搬教学预设,就会使教师的“教”背离学生的“学”,难以收到教学的和谐共振效应。
让学生在失利中长进,更能生成精彩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失利经验,因势利导地把它提升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并调整教学策略加以施教,让学生真正学习自己需要的数学。
比如,生活中对角的概念经验,就会对平角、周角的概念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对于这一类的生活经验我们也必须正视,因为经验无论是正确的、错误的,它往往都是根深蒂固的,想强制性地加以取代必然会影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
五、要注重体现活动经验的数学本质
数学活动有别于日常生活动,也有别于音乐、体育等专门的艺术活动,它是具有明确数学目标的、并有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学习活动的结果。就拿折纸来说吧,学生在美术课上可以折纸,那是为了创造美,欣赏美;生活中也需要折纸,那是因为生活的某种特定需要;数学上也常常需要折纸,但数学上的折纸有要明确的数学学习目标:从折纸中感受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对称,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全等等。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本质的活动。例如:《确定位置》,我曾看到公开课上丰富生动的情境导入:电影院里找座位,同学们手拿电影票,在教室里模拟表演找自已的座位,课堂气氛煞是“热烈”,但这种活动不具有数学本质的活动,它仍就停留在生活经验的水平。本节课数学本质的要求是坐标原点的选定与坐标轴的架设,它不能脱离用坐标系的“模型”来表示数学对象。只有设计这样的数学活动才是具有数学本质的,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经验。
 
 
学习体会:数学课堂需要实践,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学生也主要从自已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先天具有和后天培养的思维能力出发。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获取具有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正如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双基”向多元发展作出自已不懈的努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