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除法的验算 06-20
立足估算,丰富数感 06-20
《除法的验算》课例分析 06-20
学习心得2 06-20
学习心得1 06-20
学习心得2 06-01
学习心得1 06-01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05-27
新课程下的有效数学活动的几点… 05-27
有序的探究经验,完善认知系… 05-24
借助潜在的生活经验,突破认知… 05-24
活用学具,让经验在数学课堂… 05-24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学习资料>>文章内容
11月学习心得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02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唐学敏      来源:本站原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的成效分析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回顾、反思日常的课堂教学,我们有时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经验所替代,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世界上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才能让学生领悟“理论型”数学,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提炼升华,得到全新的理念,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升华,我谈几点感受。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型”的数学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时期,只有把握好学生的思维方向,才能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背景之上,如果脱离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难度很大,也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包裹”在生活这个“外衣”之下,从而更加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案例1:在教学几何与图形中的《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课中,教者尝试将长方体的顶点、棱,还有面都融入到房屋的建构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一下如何做一个小小“工程师”。采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演示如何先确立顶点,再连成线,最后铺上面。让学生直观地从二维空间转换到三维空间的思考中去,同时可以清晰地让学生描述出三条相交的线便是顶点,由两个相交的面构成棱。
  此外通过教师事先提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棱可以分成几组?面呢?通过演示而得到的结果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学生的思维也更显得丰富、生动。
  二、让学生体会“操作型”的数学
  旧时的教育更加强调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因此,很多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是什么”,而不明白“为什么”。如果学生只有对知识一种感性的认识而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训练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将永远不会形成。因此在教学时,教者应尝试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do mathematics),去感受、去体会自己收获知识的快乐。
  案例2: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教者采用了剪纸的方式,通过剪纸让学生自己找到三种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平行四边形,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张斜着将长方形一分为二再将它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发现面积还是没有变。只是长方形的长变成了的平行四边形的底,而宽则变成了它的高。有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沿着对角线一剪可以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由此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最后,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又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的过程中能更快的吸收知识,并且比讲解传授的知识要记得更快、更牢。
  三、让学生领悟“理论性”的数学
  教师不应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而要不断升华、不断提炼直到领悟最终的精华。因此,教师要尝试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获取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数学概念。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学数学不仅要浅层次的、浮于表面地学习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所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内化,才能理解数学结论的本质特征,明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的积淀、凝聚过程,建立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更具有数学的智慧。
  案例3:一个长方体鱼缸长25cm,宽20cm,水里有一个棱长为10cm的正方体,此时水深15cm,如果将正方体从水中拿出,问水深多少厘米?
  分析:这个问题要考虑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此外,还必须理解降低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正方体的体积。但是由于题目没有直接给出长方体的高,所以可以考验学生对公式是否有着进一步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v=a·b·h)。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进一步变形: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v=sh),此时底面积=长×宽,根据图形的变化,底面积也会变化,因此考验学生对公式能否有理解上的提升。
  解法: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1000(立方厘米),即下降部分水的体积。
  下降的高=正方体体积÷底面积=1000÷(25×20)=2(厘米)。
  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训练与发展。只有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去获取知识,体验收获的快乐,从中感受数学之美,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本文从三种数学方法去探讨在教学活动中的尝试,尝试什么?尝试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去体验数学直到最后去领悟数学。身为教师,言传身教是我们的本职,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敢于去尝试,敢于去创新。
 
反思:
学生经历或参与了数学活动,并不是就能获得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就是说,经历了数学活动,未必就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
就不同的个体而言,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是有差异的。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建立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和个体的感觉基础之上的,而学生个体之间感悟数学的水平差异较大,因而,学生之间的数学活动经验有较大的差异。就某一数学活动而言,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比较清晰,有的则比较模糊;有的学生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比较丰富,有的学生则比较单薄。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因教学进度、教学容量的考虑,当部分动手能力较强、思维较为敏捷的学生比较快地完成了活动内容时,教师也就组织全班学生从该活动“转场”到另一个活动。显然,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经历了前一个活动的某些片段,也就不能获得较为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这里还要指出的是,数学活动经验虽然是个性化的,但从学生群体的角度来看,数学活动经验是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同一个数学活动之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适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