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泉。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充分发挥生活经验在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中的积极作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描述:
教学“乘法的分配律”。利用本班教室内的25套课桌椅进行探究。
师: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有多少张桌子?有多少把椅子?
生:(很快回答出)
师:如果每张课桌92元,每套椅子78元,你能算出购买这批桌椅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汇报算法。
生1:我的列式为:92×25 +78×25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92十78)×25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先求桌子总价,再求椅子的总价,最后再求课桌椅总价的和。
生2:我是先求出每套课桌椅的价格之和,再乘以套数,就得到总价。
师: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计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指名板书。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能试着用语言来说一说等式的两边表示的意义吗?
生:尝试用数学语言口头表述两式的意义,小组内进行互说交流。
……
分析:
这个教学片断,有效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进行实际计算,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支撑起计算和语言描述活动,为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提供可依托的数学事实,同时运用生活经验的表象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化”的探究,事实、经验、知识相互作用,有利于经验的逐步累积并顺利上升为数学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