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一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那堂课上,我先让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有关知识,探究怎样量角,强调“对点、对边、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学生就开始自己练习量角了。学生一个个都很专注,我也一个个巡视过去。“咔嚓”一声,学生都下意识地抬起头来,应声看去。
“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怎么办?”班中最调皮的小顾站起来说着。
当时,我真有点生气,要不是在课堂上,我准要批评他几句,可这节堂时间宝贵!“看呢,量角器断成了两半,还能度量角吗? ”我有点生气地说着。看见有学生举手了,我以为他要借给小顾量角器了,没想到……
生1:那小半块肯定不行了,因为已经没有了中心点,不能度量角了。
生2: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还有0刻度线,应该可以量一些角。
于是,我也把两块断掉的量角器放在投影上让学生观察,也再一次巩固了量角的方法“对点、对边、读刻度”。学生也感到很新奇,特别专注。
生3:可是书本上还有一个钝角了,那大半块的量角器也不够用呀!
看着学生这样兴趣盎然,也不能回避了。我追问着:“那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到底能不能度量角?每个小组相互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后汇报。
有学生想到先用三角板在角内画出一个直角,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数,量得的度数加90°,就是原来钝角的度数。也有学生想到了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分别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后再相加。听着学生的想法真是庆幸。我忙说:“谁愿意与小顾的量角器换一下,来挑战一下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试一试。课后发现学生掌握量角的方法比以往都来的好。
教后反思:我们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每一节课,不可能跟我们预设的教案一模一样,一成不变,肯定是或多或少有各种各样的“小插曲”的。因此,没有“小插曲”的课堂是不存在的,而有了“小插曲”未能处理好的课堂同样也是让人叹惜。本课我抓住一位学生“量角器断了”这一契机,让学生通过观察断的量角器,说说自己的感受,巩固了量角的方法,更引导学生根据“如何用断的量角器量角”进行讨论交流,发散思维把量钝角转化成量两个锐角或一个直角加一个锐角,创造了多种量钝角的方法,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困难转化成简单,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更获得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学习效果当然就很好。我认为课上每一次的“小插曲”其实都是一次考验教师教学素养的“选择题”,需要我们机智的作出“心灵的选择”,使我们的课堂更显生命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