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除法的验算 06-20
立足估算,丰富数感 06-20
《除法的验算》课例分析 06-20
学习心得2 06-20
学习心得1 06-20
学习心得2 06-01
学习心得1 06-01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05-27
新课程下的有效数学活动的几点… 05-27
有序的探究经验,完善认知系… 05-24
借助潜在的生活经验,突破认知… 05-24
活用学具,让经验在数学课堂… 05-24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学习资料>>文章内容
5月学习资料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2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唐学敏      来源:本站原创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回顾、反思日常的课堂教学,我们有时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经验所替代,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探寻根源,可能有如下原因:

       一是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挤压。长期以来,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理念深深扎根在教师心中。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不去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怎样去实施活动经验的教学。例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往往是学生看着教师(或课件)演示剪拼圆,有的甚至直接出示面积公式。得出结论后,通过大量的巩固、变式及提高练习,提高解题技能。

       二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教师对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真正将其作为数学教学关注的目标。因此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浮华的形式主义做法屡见不鲜。学生模仿了“经历”的“形”,未真正领略其“神”,没有真正的经历,自然无从积累有价值的活动经验。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以这样理解: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形成和积累的过程知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三个要素:第一,是数学的。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第二,是经验的。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验”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二是经历。所以,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第三,是活动的。主要指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探究活动。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两个层面。从静态上看,它是一种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经验等,虽然这只是学习个体主观上粗浅的、感性的认识,或者是不那么严格的隐性认识,但这种经验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从动态上看,它是过程,是经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过程的教学,“经历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呈现方式,而且更是指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从而积累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推广等活动经验。

       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世界上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

        一、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多样化的体验过程,积累探究性经验

       积累探究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体验。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每桌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有4个不同的三角形(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另一个信封里装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然后围绕“利用信封中的这些材料剪拼、加工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要求,自由操作,自主探究。开放的环节赢得了丰富的课堂回报──有的学生把三角形沿着两边的中点剪开,然后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然后沿两个中点分别作底边的垂线,再沿垂线剪下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补在上面的三角形上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两个相同的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从这个单元的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巩固将一个图形割补转化成另一个图形的方法,“启下”就是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丰富的材料使得学生的探究更具价值,学生经历了如何割、拼图形进行图形转化的活动经验,积累了从特殊情况出发获得一般性结论的探究经验。

       探究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广阔的数学背景下自由驰骋,学生所积累的探究经验将更科学、更丰富。

      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学生学习《年、月、日》时,掌握年、月、日的时长不像“分、秒”那样可以现场体验。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是一年。”“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日,我长大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就是一个月。”“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三、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的过程,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智慧自动作发端”,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如下研究活动──

      师: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纸板,你们知道它的面积吗?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可以摆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在摆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

      生:我们的摆法是,每行4个,可以摆3行,4乘3一共摆了12个。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面积是12平方分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的?

      生: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横着摆了4个,所以长是4分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