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练习水平》沙龙材料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效情境
多媒体设备强大的图像、声音、文本、动画整合功能使其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有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新课的导入阶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抓住这一关键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合适的情境,为推动教学而服务。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时,教师可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数学要贴近生活”的原则,面向生活实际,为学生们播放一段上下班高峰期十字路口的车辆通行录像,让学生数数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总共通过了多少辆车。由于车流量十分大,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开始想办法统计,如写“正”字、画圈等,学生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散,也将注意力成功转移到了教材内容的学习上来,事半功倍。
二、利用媒体制作,化抽象为具体
数学知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很强,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冲突,再加上生活经验不足,推理理解不强等因素,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化解思维弱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角》这一课时,教师就能够通过课件演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这一情景,帮助学生降低理解“角”的动态概念的难度。这是传统模具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在今后的立体图形的学习中,这样的优势会更加明显。教师可以自己制作动画演示矩形、直角三角形绕一边旋转180°后分别形成圆柱、圆锥的过程,搭建起从二维平面顺利进入三维空间的桥梁。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化虚为实、以动治静,对于优化小学生的认知、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提供自主空间,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学生认知差异和原有水平的差异,影响了学生学习方式、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迁移,如果在练习中用同一目标要求学生,必然会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不能适应,所以设计有层次性、体现个性需要的练习,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要求,就成了教师要考虑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空间,就能较好地实现这一要求。
在教学“正、负数的认识”一课时,课堂中的练习采用菜单式自主选择学习模式。在巩固应用的“数学超市”里为学生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三套习题:普通题、提高题、智力题,学生在浏览全部题目之后,可自行点击一套适合自己的题目进入。而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知识的传递是多向的,它创造了一个个可供个性化学习的交互式环境。所以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水平自由选择难度相宜的题目后,不懂的地方可以点击“自主学习”板块,重温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即使答错了,也不会伤及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在网络的提示下获得解题帮助,进而掌握所学内容。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利用交互功能,提高练习的时效性
练习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因此,要提高数学练习的效率,就必须优化师生间练习的信息反馈。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可以实现师生间及时地进行练习的反馈,从而提高练习的时效性。
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教师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具体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在学生整理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软件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大信息量交流、互动性的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