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除法的验算 06-20
立足估算,丰富数感 06-20
《除法的验算》课例分析 06-20
学习心得2 06-20
学习心得1 06-20
学习心得2 06-01
学习心得1 06-01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05-27
新课程下的有效数学活动的几点… 05-27
有序的探究经验,完善认知系… 05-24
借助潜在的生活经验,突破认知… 05-24
活用学具,让经验在数学课堂… 05-24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学习资料>>文章内容
6月学习心得(戴晓燕)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戴晓燕      来源:本站原创

 

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设计一个好的数学活动,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经验
  数学学习具有累积性,后一阶段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前一阶段知识与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因此,数学活动经验重点在“积累”,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同时,也应看到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是粗浅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升。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是要提供一个好的活动。一个好的数学活动,我认为,对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该活动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的,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该活动能为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该活动能充分体现数学的本质;该活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交流。
  有时候,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个好的数学活动。例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索”一课,整节课就围绕着一个需要:怎样的三条边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呢?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被调动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猜测,一次次的验证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完善的经验。
  一、在操作活动中侧重于丰富来自感官、知觉的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是个体在经历了具体的学科活动之后留下的、具有个体特色的内容,既可以是感觉知觉的,也可以是经过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直观感受、体验和经验一般是直接经验。这类操作的直接价值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学生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一位学生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发现正好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直观视觉印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度。这个过程,学生费时不多,但是亲自动手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他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尽管类似于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二、重视过程性目标,把原有经验迁移为创新经验
  《标准》对“过程”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通过观看专家视频,我明确了 “过程”本身就是课程的目标,即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
  我曾经上过一节公开课,(案例: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截取部分课堂设计:
   探究三角形的高
  1、三角形高的定义:(你能描述三角形的高吗?)
  如图,在 △ ABC 中, AD⊥BC , 点 D 是垂足,AD是△ABC 的一条高。
  2、做一做:(每一个同学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的纸片)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吗?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它们吗?从这三条高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议一议:(使折痕过顶点,,顶点的对边边缘重合)
 
  如果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你能通过折或画的方法找到它的高吗?它们的高有几条?它们又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课堂上通过同学们在折纸、画图等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丰富学生对此内容的体验和理解,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层层设问,启发诱导,设计适当的铺垫,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如何探究,而不是替代他们思考,并鼓励探究多种不同问题,使探究过程活跃起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更大的收获。
  三、充分发掘“做数学”的价值,把感性经验提升为理性经验
  在数学教学内容是抽象的,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学生来说,动手实践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有时候,我们往往把“做数学”狭义地理解为仅仅“动手操作”,只注重做的形式,缺乏对“做”的实质的理解,所以常常造成表面热闹、实质无效或低效等状况。
  其实,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训练与发展。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获取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数学概念。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
  四、关注产生负面影响的生活经验,把失利经验提升为有利经验
  课堂教学是师生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中学生的失利经验反映了学生的认知困惑,使教师的“教”背离学生的“学”,难以收到教学的和谐共振效应。
  让学生在失利中长进,更能生成精彩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失利经验,因势利导地把它提升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并调整教学策略加以施教,让学生真正学习自己需要的数学。
  比如,生活中对角的概念经验,就会对平角、周角的概念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对于这一类的生活经验我们也必须正视,因为经验无论是正确的、错误的,它往往都是根深蒂固的,想强制性地加以取代必然会影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
 
 
 
 
学习反思:活动是经验的源泉,不亲历实践活动就根本谈不上经验。课堂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学具按照学习内容和教师要求进行的实际活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心理学家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锻炼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取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对于孩子们来讲,动手做始终是他们最欢迎的学习形式,只有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积累的数学经验,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和探索,通过各种动手活动,灵活、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学习和感悟数学,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