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 2011 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强调以往的“双基”的同时,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学生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它们称为“四基”。由此可见,本活动经验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基本活动经验不仅成为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更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何在顺应主体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 经历过程,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杜威认为 :“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学生除了在数学活动中获得认识事物的经验,更应该经历认识活动的过程,获得过程性经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不仅要关注“结果性经验”,更要强调“过程性经验”。结果性经验是“知其然”,过程性经验是“知其所以然”。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活动的经历,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和感知的。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老牛,应该是学生个体积极主动投入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往往获得的是结果性经验,过程性经验在被动中还给了老师。只有通过自我操作、合作交流获得直接经验,才能有效获得过程性经验。
例如 :苏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的教材,在认识平方米的时候安排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我是这样设计的:师 :大家知道 1 平方米有多大吗?凭你们的感觉说说看。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师 :到底有多大呢?(同时出示一张一平方米的纸板)大家看,这就是 1 平方米,能用数学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 ?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请学生来测量边长,验证刚才的描述。师:你能从生活中找到 1 平方米吗?学生举例。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我玩个游戏,看看 1 平方米地面能站多少个小朋友。学生争先恐后,都积极要求参与。经过游戏,1 平方米的地面大约能站 16名三年级的小朋友。我通过让学生猜测、估计、测量、游戏,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建立了“1 平方米”的概念,也积累了基本活动经验。
二、 思动协同,升华基本活动经验
布鲁纳认为 :“教学过程首先应从直接经验入手,然后是经验的映像性表象,在过渡到经验的符号性表象”。学生经历了活动,并不等于获得了足够的活动经验,经验的获得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和领悟。学生在活动中操作、合作、交流等,这是获得经验的基础和源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时常看到有些孩子只做不思,“做”与“思”脱节的情况,这样获得的活动经验也是有限的。只做不思是模仿性经验,只思不做是间接性经验,思动协同才能获得“优质经验”。只有动手操作与思考感悟相协同,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和概括总结,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经验得到升华和提高。
例如 :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我安排了让学生先猜想,再动手验证的数学活动。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猜想圆形的特征,然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验证猜想。学生在验证半径有无数条的时候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师 :大家是怎么验证半径有无数条的?生 1 :我是用折的方法验证的,我用圆片折了很多条半径,但是折不完。生 2:我是用画的方法验证的,我在一个圆里画了几十条半径,也没有画完。师追问 :大家觉得画不完或者折不完就能验证半径有无数条吗?(学生冥思苦想,低头议论)生 3 :不一定,如果有 100 条半径,我们只画90 条就没有画下去,是不是就是无数条呢?师 :你想得可真全面,那么我们要怎样来验证半径有无数条呢?从而引发孩子进一步的活动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从圆上有无数个点出发,联系到本节课学到的半径的含义,最后验证出半径有无数条。我们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获得的经验也是肤浅的、表面的。只有一边活动,一边让思维深入介入,才能使得活动更具有数学意义,才能获得深层次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 适时引导,完善基本活动经验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数学活动适时的、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推进活动的进展。数学活动让学生由“静”到“动”,学生变得更为活泼和主动,课堂也出现更多不可预设的精彩,这时则需要教师更多的调控和引导。当学生出现疑惑或者困难的时候,适时地、恰当地点拨不仅能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还能引领学生挖掘活动背后深层次的东西,从深度和广度上完善学生的思维。
例如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的练一练中有这样一题 :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一半还多一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 25 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一部分学生的做法是 :(25+1)×2=52(张),还有学生是 25×2+1=51(张)。为此双方孩子各执己见,谁也不能说服对方。师:大家谁也不能说服谁,不如我们都来动动手,亲手分一分。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材料袋,进行活动。活动中,教师还变换情景,让学生自我否定、自我反思,从而进一步完善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一种数学素养是深入学习的需求和更高发展的需要。结果性经验与过程性经验都很重要,但学生只有积累更多的过程性经验,才能举一反三,满足深入学习的需求和更高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