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生活情境是数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数学活动的平台。周老师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标准,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互动的生活课堂。
本课带领学生步入情境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相互介绍一下“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在课中教师与学生互扮角色进行购物演示,在活动环节中更让学生直接购物,互动的过程是有效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周老师根据教材很好地设计了内容。例如在认识一元时问:你是怎样知道的?从而明确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现由人民币上面的国徽阐述了爱护人民币的原因和方法,抵制了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再如生活中购物的场景,周老师移入了课堂,如何购物,要找对钱,要文明购物等等,这些生活经验的培养正是对学数学、用数学的最好标注。生活是现实的,课堂中的生活情景也应尊重事实,一本本子多少钱请学生猜一猜,再给出条件估一估,最后揭示“5角”,与学生生活的吻合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由此说明生活课堂的创设是成功的。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已经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是一节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课。
在新授部分换钱中,1元钱可以换几张5角,1元钱可以换几张2角。周老师只让个别小朋友说一说,程度好的小朋友已经理解了换钱的过程,但部分小朋友只接受了结果,还不了解运算的过程。这里可否让更多的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1元=10角,5角+5角=10角等,训练数学的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