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经验,一定要要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经验。例如数学上的折纸不同于美术课上的折纸一样,要有明确的数学学习目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需要学生亲身亲历的。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
一、课前问题预设
课前我们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预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搜集与课程目标有关的素材,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和时间,,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直接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学习《小数的认识》时,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如最常见的商品价格,从价格中寻找小数,结合基本生活经验,初步感受小数的应用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必需。在《数学与编码》教学前,让学生到生活中收集编码:如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火车票编码、汽车牌照编码等。这样学生头脑是丰富的资料、质疑的问题,学生能轻松自如的体验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二、课中体验过程
对学生来说只有亲身经历过程,通过具体的感受,枯燥乏味的知识,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教师主导下创设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等一系列数学体验。
例如设计“同样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哪个大”这一问题时,尽可能让学生实践探索。小组合作,各组摆放出相同长短的绳子,通过动手圈一圈、画一画,观察长、宽,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将数据填入表格;为什么这样设计,你发现了什么?在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周长相等的长、正方体,当长、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更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一种教育。
在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操作、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帮助他们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后拓展延伸
我们的数学教学最终是以使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我们应注重知识的课后延伸,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机会,使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数学活动经验上升为数学思维的思考。
数学作业是教学内容的延伸,能更好的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之后,我就布置一些灵活性的作业:从你的周围、你的家里发现有关周长与面积的知识,出几个题,做一做,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课后在家中跟父母做买卖东西的游戏,从中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怎样换钱、怎样花钱,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上述数学活动的适度延伸,更多的挖掘了学生的数学现实的源泉,扩大了学生获取数学活动经验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