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反思是个体的一种自觉行为,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尚不具有独立反思的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课堂上,教师以追问的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获得了什么知识”。当然,知识层面的回顾与反思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提一些引发学生深度反思的问题,将思考过程说出来。如“刚刚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你有什么体会?”等,这样的追问会让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策略一一凸显出来,并以简约的形式固着在学生脑海中,一举多得。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中有这样一种题型:
1.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能在天平上直接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
2.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旗各一面,从中选1面或2面升上旗杆,用来表示一种信号,一共可以表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当学生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后,笔者与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 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生 我们是列举出所有的情况,看一共有多少种。
师 要想列举出所有的情况,列举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生 第1题我们是先选一个砝码,看能在天平上直接称出几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再选2个砝码,看能称出几种;再选3个砝码,看能称出几种,最后把它们加起来。第2题也是这样,先选1面……
师 也就是我们先把所有的情况分一分。这样先分类,再列举,有什么好处?
生 这样列举更清楚,不会重复或遗漏……
上述教学中,教师的两个问题非常重要:一是“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回顾一一列举的过程,便于学生发现不同情境中使用一一列举策略的共同点;二是“要想列举出所有的情况,列举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反思一一列举的具体方法,更理性地认识一一列举的关键──先分类,再列举。
这样的课堂,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提炼数学活动经验。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相似的情境,就会主动联系问题的特征,自觉运用这一经验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