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中除了比较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更注重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培育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通过课上教师的教学,渗透学生的学习、实际操作等教学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 教学活动
莎士比亚说:“经验是一颗宝石,那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它常付出极大的代价得来。”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在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观察和思考,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探究活动,形成知识的积累。而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和经历中积累的。所以,我们要关注知识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探究、思考、抽象、预测、推理、反思等过程,从而积累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推广等活动经验。
新课程标准在其总体目标阐述中写道:“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的、事实性的知识,还包括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属于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1】
东北师大史宁中校长在论及创新能力时指出:“创新能力依赖于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2】数学活动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发现和创造的机会,让他们触摸创造的萌芽,积淀更多的具有创造潜质和基质的活动经验。
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数学思维的教学。这是一种将整个数学教学都看成是“数学活动”的“大活动”观、“泛活动”观。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时所提出的“基本活动经验”中的“活动”,其范围和内涵都有所窄化,借用张天孝先生《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一文的观点,“主要是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探究活动”。【4】这句话中,“数学材料具体操作活动”并不难理解,而“形象探究活动”,我以为,既包含实物、图形等具体形象,也包含着思维中、想象中的事物即“隐形”形象。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而产生的一些体验和意识的积累,就会渐成为一种经验——基本数学经验。这种经验在教学中如果能得到充分利用,就能更加有效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数学基本经验的积累,大致需要经过“经历、内化、迁移”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究: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好的数学活动?好的数学活动能产生怎样的活动经验呢?如何让我们的数学活动向“好的”方向发展?如何渗透有效地教学活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呢?我认为很多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只能靠亲身经历和探索,我们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结合工作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在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观点或做法:
一、关注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经历数学结合生活的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是结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丰富有经验背景,如果脱离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难度很大,也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以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为载体,环环紧扣,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数学教学要强调让学生“做数学”,通过做数学让学生来体验、理解数学的内容、思想与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从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获得活动经验。
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要有效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更灵活。所以,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关注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经历数学结合生活的过程,学生充分的积累一些“数学化”的学习经验,通过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具有可操作性。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认识时、分、秒》时,我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叫学生举出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早晨我6时整起床。”有的说“我们下午4时半放学。”有的说“我每天晚上大约8时。”有的说“大约8时也可以说是快8时了。”还有的说“大约8时也可以说是8时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的经验,让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生成了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数学经验得到了积累。
二、关注学生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经历边操作边思考边抽象概括的过程。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经历边操作边思考边总结的过程,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获得了深刻、牢固的数学经验,这样远比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获得的只是要牢靠得多。
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多边形》时,我叫每一位学生在作业纸的古代窗格纸上找出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图案,然后由学生分类,抽象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总结多边形的含义。引导学生在每个“U”型学习小组中,通过采取学员与学员的合作方式,学生自由操作,自主探究,最后各小组导学员展示交流。学生在描一描、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而且小组团结合作,通过描描、分类、交流信息、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操作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的空间几何图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关注学生积累探究性经验,经历独立自主、多样化的体验过程。
学生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不能完成积累探究性经验,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景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开放合理有效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发现,获取丰富的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在每个“U”型学习小组中,位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着4个不同种类的三角形 ,一个信封里装有2个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形状)。接着提出操作要求:利用信封中的材料通过剪拼,变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然后,通过采取导学员与学员的合作方式,学生自由操作,自主探究,最后在站台上展示交流。 结果通过操作,有的小组学生通过操作把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学生通过操作把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两个相同的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经历了如何割、拼图形,进行图形转化的活动经验,积累了从特殊情况出发获得一般性结论的探究经验,接着,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发现自己的探究非常有价值价值,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数学活动不是所谓的灵丹妙药。需不需要实际操作?活动的成本有多大?每一次的活动能否如我们所愿能给学生留下很好的活动经验?这些都是我们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时应该全面考虑的问题。学生的数学数活动经验必须在有效的数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学生自主或在教师引导下的数学活动中,使学生亲身实践、经历和思考,在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中完成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短小精悍、彰显数学本质、强化数学思考、追求实践创新的活动给学生留下“最具生长力”的活动经验在“做”数学中萌芽生长!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
[2]《特级教师论课堂教学改革》[M] 浙江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 海南出版社
[4]《调控过程 精心组织》沈顺良 [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12期
[5]《数学课堂设计与思考》朱建明[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