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案例分析:做宽容的使者 07-03
案例:让沉默的树叶变成快乐的… 07-03
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堂… 07-02
论文:驻足乐海,向美延伸——… 07-02
案例分析:层层递进 渗透美感… 07-02
郑陆片小学艺术欣赏教学研讨活… 07-02
《法国号》教案 07-02
 
计划总结
2015.6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07-05
总结 07-03
总结 07-03
个人小结(15.6) 07-02
个人计划(15.3) 07-02
个人计划(15.3) 07-02
计划 07-02
 
最近更新
2015.6理论学习 07-05
2015.6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07-05
总结 07-03
《虫虫虫》教案 07-03
15年6月份理论学习 07-03
15年5月份理论学习 07-03
15年4月份理论学习 07-0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创新艺术欣赏教学的研究>>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理论学习2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1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周丽     来源:本站原创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理念之一,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初始的学习兴趣,甚至连原有的兴趣都丧失了的话,音乐老师是难辞其咎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之初就要把培养兴趣放在首位。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情景,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喜欢激励热爱发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一、关爱尊重学生,引发学习兴趣
  老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话语,都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瞬间拉近师生的距离。有一次在一年级音乐课上,有一条发声练习:“公鸡公鸡怎样叫”。有学生举手告状:“老师,他说你是公鸡,我们是小鸡。”学生哄堂大笑,教学思路突然被打断,但置之不理是不行的,全班学生齐刷刷地看着我,等待着我的反应。我马上动情地说:“如果真能拥有你们这么一群可爱的小鸡,我愿意是公鸡,天天带你们捉虫,做游戏。”刹时间课堂上一片寂静,都眼睛亮亮地看着我,一种温馨感悄然而生。我趁机接着问:“如果王老师是公鸡,你们愿意做小鸡吗?”“愿意”学生发自内心地回答,于是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教学的下一个环节:模仿公鸡和小鸡的叫声。那节课,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非常活跃,因为老师爱的表白,使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爱是互动的,如今,每当我走过一年级学生旁边的时候他们就会靠近我,拥抱我,这不仅仅因为我是教音乐的老师,更因为我是一个可亲近的、爱他们的老师。
  二、开动脑筋编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难点,学生对这七个音符索无生趣。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的儿歌,让他们边指边读: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好象上楼梯,越上音越高。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五线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情景,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歌唱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音乐课上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遇上喜欢唱的歌,总有学生激动得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尽管喊唱有损声带且不好听,但一味强调“轻点再轻点”只会令学生情绪受到抑制,演唱变得无精打采了,我除在唱前提醒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读唱外,演唱过程中绝不做“扫兴”的事,唱后的评价也总先肯定学生的唱歌热情,然后再引导学生比唱得特别响(喊唱)与自然的响亮哪种更好听?学生不难发现,唱得太晌感觉刺耳,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歌声好听的评价标准首先是响亮,所谓“理直气壮”,所以对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与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改变与适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才会把音乐课看作无拘无束。放飞自我的地方,才会由衷地喜欢音乐课。音乐带来成就感要让学生充满信心、轻松愉快地参加学习,就要不断地给予多种形式的鼓励,决不可对学生的无知采取半点的羞辱或让学生感到难堪。对学生的鼓励既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可言不由衷、言过其实,或者哄着学生去学习,因为廉价的表扬鼓励往往会于事无补、适得其反。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之前,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体态语言:手势、眼神、面部表情、自身动作,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来调节课堂气氛,来创设温馨的学习环境。
  四、引导学生做表演,增强学习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堂需要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这一部分取决于学习的主题——学生自己,一部分也与外界因素有很大关系。音乐老师一进课堂,呈现给学生一脸的微笑,一腔的热情,这种朝气与生动会不自觉地感染学生,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为他们提供“自由空间”,给儿童提供帮助和支持。在课堂上我常放下架子,和孩子们一起唱、一起跳。在教学的语言上我常用“让我们一起来”“请”“你能行”“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等语言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我想唯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健康的成长。
  五、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这样反复练习,边唱边奏边舞,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图、讲、演结合
诱发欣赏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调动欣赏者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而且需要形象思维乃至逻辑思维的参与。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例如,钢琴曲《骑竹马》是一首非常短小的曲子,乐曲头尾部分以轻快的节奏和弱拍上的突发强音,风趣地表现儿童骑竹为马、奔跑雀跃的欢快情景;中间部分表现儿童模拟勒马动作环顾四周的谐谑情绪。在指导学生欣赏时,我先结合插图讲了儿童比赛骑竹马时的热烈场面,然后初听音乐一遍,复听音乐时让学生举手表示出中间部分的音乐。由于学生对音乐发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听时特别认真、细心。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的情绪,再听音乐时便让几名学生拿着教杆、尺子当马骑,同学们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采。在这个从感知到体验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深刻地理解音乐,充分欣赏音乐之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