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案例分析:做宽容的使者 07-03
案例:让沉默的树叶变成快乐的… 07-03
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堂… 07-02
论文:驻足乐海,向美延伸——… 07-02
案例分析:层层递进 渗透美感… 07-02
郑陆片小学艺术欣赏教学研讨活… 07-02
《法国号》教案 07-02
 
计划总结
2015.6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07-05
总结 07-03
总结 07-03
个人小结(15.6) 07-02
个人计划(15.3) 07-02
个人计划(15.3) 07-02
计划 07-02
 
最近更新
2015.6理论学习 07-05
2015.6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07-05
总结 07-03
《虫虫虫》教案 07-03
15年6月份理论学习 07-03
15年5月份理论学习 07-03
15年4月份理论学习 07-0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创新艺术欣赏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教师成果>>文章内容
案例分析:层层递进 渗透美感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02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王芳     来源:本站原创

 

层层递进 渗透美感
王芳
一年级音乐歌表演《大鹿》教学片段
1、学唱前半段
师:“这美丽的大森林中有一所美丽的房子,房子里住了谁?它在干什么呀?听一听,歌里是怎么说的?”
(1)聆听第一句
a.播放范唱第一句
b、学生回答
c、学习第一段歌词有节奏的朗读
(2)聆听第二句
师:“大鹿站在房子里,透过窗子往外瞧,它瞧见谁了?竖起你的小耳朵仔细听一听(播放歌曲前半段范唱)
a、播放范唱
师:“谁来了,它在干什么呀?”
生:小兔子
:小兔子在做什么?请你再听听(播放录音,“咚咚把门敲”)
b、学生回答
c、有节奏的朗读
(3)熟读前半段的歌词,并加入表演。
师:你听的真仔细!咱们来读一读(出示歌词:林中跑来一只小兔,咚咚把门敲)
(4)角色朗读,可变换,加入动作
    师:现在我是大鹿,你们是小兔,我们来说一说(师生变换分角色,记忆歌词)
(5)生跟琴自学唱
    师:这真是一首有趣的歌曲,让我们先来学一学,请你能跟着王老师的琴声唱一唱。
(6)生学唱并加入动作
    师:唱的真不错!我们还可以唱的更好一点。跟着我来唱一唱(视学生情况而定)
(7)跟伴奏演唱,生律动
    师:听录音唱的和我们唱的在速度上有什么不同?(录音速度快)你们能跟着音乐唱一唱么(生唱)现在请你边唱边做(律动唱)
案例分析和反思:
一、巧妙提问,主动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从歌曲学唱环节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的问题,师:“这美丽的大森林中有一所美丽的房子,房子里住了谁?它在干什么呀?听一听,歌里是怎么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去聆听音乐的发展。这样的提问设计利用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景中,激起了他们的探索兴趣,形成探索动机,最终让学生主动有效的参与到了音乐活动中,使学生的首先从听觉获得美感。本课是歌表演的结合课,在教学中我将学唱和律动表演结合到了一起,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学生主动的“玩”,充分体验了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对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我总试着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等肢体进行自我表演,边唱边舞。
二、师生合作,培养能力
    在《大鹿》表演环节中,我努力将学生从“被动状态”唤醒并带到“主动状态”,学生们在我适当的引导下,在表演过程中,从模仿开始,到各种的表演,让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表演经验,为下面的学习过程提供了过度,接下来孩子们的表情动作极富创造力,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表演中,扮演了大鹿的角色,学生们还给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可见只要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力就一定会得以发挥,并能充分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只有不断的创新,艺术才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左尔坦认为:“创造的能力实际上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音乐教学为体现素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