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案例分析:做宽容的使者 07-03
案例:让沉默的树叶变成快乐的… 07-03
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堂… 07-02
论文:驻足乐海,向美延伸——… 07-02
案例分析:层层递进 渗透美感… 07-02
郑陆片小学艺术欣赏教学研讨活… 07-02
《法国号》教案 07-02
 
计划总结
2015.6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07-05
总结 07-03
总结 07-03
个人小结(15.6) 07-02
个人计划(15.3) 07-02
个人计划(15.3) 07-02
计划 07-02
 
最近更新
2015.6理论学习 07-05
2015.6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07-05
总结 07-03
《虫虫虫》教案 07-03
15年6月份理论学习 07-03
15年5月份理论学习 07-03
15年4月份理论学习 07-0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创新艺术欣赏教学的研究>>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理论学习2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1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黄琳     来源:本站原创

 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一、音乐欣赏教学中“听”的方法 
   
  1.身临其境 
  意境是美学的核心范畴,是 艺术 创作的终极追求。在我们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鸟叫虫鸣、水流草动、雨落风起,等等,这些都是音乐语言的重要来源。如《野蜂的飞舞》、《雨滴前奏曲》等表现的就是大自然的声音。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感受理解能力,就要从感悟自然声音做起。没有反复的听,反复的鉴别,反复的训练,听觉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的。农村学校周围有着广阔的活动环境,是一个天然的“听觉训练场”,具有城镇学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田间听各种鸟叫,听风吹禾苗的声音,听各种农机具的声音,听各种劳动的声音;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下雨时红薯地和玉米地雨打叶子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记忆并模仿家禽、家畜以及自然中的不同声音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讨论,培养他们的听觉技能和听觉记忆。 
  2.感悟节拍 
  德国音乐 教育 家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以没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和动力。整理儿童对音乐的欣赏首先是从感知节拍开始的,即让学生和着音乐拍击节奏。学生往往会混淆不同的节奏类型,如果死记硬背,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可根据生活中不同声音的特点,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对比分析。如在学习×·×节奏和××·节奏时,我问学生:“汽车喇叭是怎么叫的?夏天知了是怎么叫的?”学生答:“笛笛,笛笛;知了,知了。”这时我就给学生指出,前者就是××·节奏,后者就是×·×节奏。学生马上就学会并记住了。这不但对视唱有所帮助,而且增加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3.凝神闭目 
  这种方法能消除视觉上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旋律优美的歌曲欣赏课。如我在教《春天》这首歌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景,除了用图画引导外,还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在春天看到的桃花、麦苗、天空的景象。我把这种方法叫做“过电影”。学生闭上眼睛后,头脑里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睁开眼睛后,就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4.借景生情 
  音乐是一种神奇而美妙的艺术,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听觉享受。更为奇妙的是,这些音符的组合竟能时时拨动着人的心弦,或徐缓优美,或激情神往,把你带进崇高的美的境界。在那优美的音乐之中,少了几分烦躁不安,多了几分祥和安宁,直到一个理性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如在教音乐欣赏课《江雪》时,我出示雪景图,在悲凉的歌声中把学生引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旷世界,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孤寂的心情,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学生通过反复的“听”,培养了对音乐的感受力,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同时使自己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 
 

反思:音乐 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可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词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及世界音乐文化的情感。音乐欣赏涉及 政治 、 历史 、地理、 自然 知识、风土人情等方面,既可提高审美能力,也可陶冶道德情操。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农村 音乐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音乐欣赏教学,致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普遍较低。为了进一步搞好农村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我从“听”和“说”两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