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观赏一幅画往往只看到五颜六色的画面,很少注意到画的内蕴,更没有注意到作者通过画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作者创作时的心理活动过程。我们知道画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的艺术形象,它不仅具有静态性,可视性;还具有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了解美术作品并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是现代人应具有的文化素养。这就是我们培养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引导小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所在。
我们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内行就是指人的欣赏和审美能力。而人的欣赏和审美能力可以从训练中获得提高。我们指导小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也许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从小得到良好的培养。
一 、看形式和形象,从作品的整体着眼
我们指导学生看一幅画首先要从作品的形式和形象开始。美术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物质的体现。因此,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形式又是指画的艺术表现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幅作品是油画还是国画或者是水彩画等。
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欣赏水彩画呢?水彩画是中、高年级学生培养色彩感觉、练习色彩、进行写生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提高水彩画的创作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欣赏水彩画作品的能力。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水彩画时可以通过观察色彩:(一)从整体地看,首先抓基调。(二)从色相、色块看,分析作品的色调。(三)从水彩画的创作全过程看。我们还可以通过水彩画创作过程中的起稿、用水、用笔、用色、着色方法的全过程看,指导学生掌握这些观赏水彩画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如果在观察色彩方法上能把握这三方面,那么,在表现物体的色彩上就会准确得多。学生欣赏水彩画的能力就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形象是指作品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如:肖像画。它包括头像、胸像、全身像、群像以及画家的自画像等。肖像画不仅刻画人物形象,而且要表现作品的人物性格特征即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我们只有通过对作品的仔细观察、分析才能体味到作品的作者当时的心境。使学生感受到画画其实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反映,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展现在作品上的过程。如果能体会到这些那我们的小学生已经进入了欣赏美术作品的门道。
二 、看内容,体验作品的内蕴
国画,即中国画。它是我国的传统绘画自成一体,重笔墨、意境。了解国画可以从欣赏国画的内容入手体验作品的内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挑选一些内容比较适合小学生的中国画作品作为教学材料进行讲解、评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看内容,让学生明白中国画的特点。(二)体验作品,从中国画工具的性能入手。(三)选择临摹范画,体验作品内蕴。(四)通过写生,体验作品的内涵。
三 、探究内蕴,领悟作品内在的美
平时对低、中段学生进行教学时我们一般在美术课堂中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部分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来进行评析,探究作品的内蕴。对中、高年级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用已学到美术知识。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从内容健康、符合儿童不同年龄特点和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三方面来进行讨论、分析、评价作品。在评析中教师要肯定学生说的好的、正确的看法;指出不足的、错误的地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得到美的享受;也使学生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通过这些活动渐渐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所反映的内蕴和意境,领悟作品内在的美。
总之,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巨地过程;也许在小学阶段只是个启蒙时期。相信通过我们美术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启发和培养,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一定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