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奥尔夫(1894~1982)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目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50多个国家广泛流传,并深受教师和儿童的喜爱,五卷本《学校音乐教材》被翻译成几十种不同文字,“奥尔夫乐器”在世界各地学校的音乐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奥尔夫教学法的数学内容与方法。
1、节奏训练、律动、歌唱、语言节奏、乐器合奏和即兴创作使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来引导学生体验、探索音乐,开发潜在的音乐能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内容分为:
(一) 结合语言的节奏教学。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以没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和动力。而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对学校音乐教学的一项伟大的贡献。奥尔夫在谈到他主张的音乐教育方式时曾说:“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奥尔夫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顺口溜、童谣、诗歌、儿童熟悉的事物名称中提取最简单的节奏单元。这些“单元”的最小规模可以两拍或三拍(一个小节)。最初一般是四分、八分和二分音符时值。这些最简单的元素性节奏单元被奥尔夫称作:“节奏基石”。
(二) 动作节奏教学(剖析国外的教学,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动作节奏包括律动、舞蹈和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跺脚、拍腿、拍手、捻指的简称。声势教学是以儿童身体作为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极其简单又有趣的方式,它们的音色可以分别代表四个声部:
捻指——代表女高声部
拍手——代表女低声部
拍腿——代表男高声部
跺脚——代表男低声部
1、反应训练
主要训练学生动作对听觉反应的能力。
2、体操练习
为节奏练习、乐器演奏和指挥练习做准备。
3、动作训练
对各种动作进行技术训练,使学生完善动作、提高学生对听力视力的细腻、丰富的感受,并为其后的创作打好基础。
4、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
将各种动作在简单动作方式的基础上组合或变化节奏,以加强学生的反应能
力和感受各种节奏型、节拍和速度的能力。
5、动作游戏:主要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6、即兴练习
为了诱发孩子身上的无意识动作,培养和促进这种创作的冲动,并使他们获得较有意识的造型。这些练习不是分门别类进行的,而是相互综合成为一个整体,其中每一项都可以作为另一项的准备和补充发展。或许我们可以这来概括奥尔夫的教学法的基本特点:(1)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2)诉诸感性(3)发挥即兴性幻想性和创造性(4) 必须自己动手去唱、奏、演、跳(5)也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音乐(6)从朗诵入手(7) 以节奏为基础(8)重视体感 (9) 强调兴趣。奥尔夫教学法,20世纪流传甚广,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材曾在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出版,许多国家的学生在奥尔夫学院学习,对于世界各地的音乐教师来说,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已成为世界音乐教育宝库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内容。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中的“乐教”是相互沟通的,这也许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的内在原因之一。当然,我们今天学习、介绍和传播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仍是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特点的音乐教育体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