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铃木教学法:儿童学习乐器训练法等。
日本多次修改音乐大纲。铃木注意到了别人不以为然的一个现实:全日本的儿童都会讲日本话,会讲地方方言。他从全世界的每个孩子都能不困难地学会本国语言这一高度优秀的教育成果出发,开始研究祖国语言教学法。他从幼儿学习语言过程受到启发而创立了幼儿小提琴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又称“母语教学法”铃木教学法通过让儿童适应外部刺激来发展他们的能力,强化反复教育,并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每一次都不断变换花样,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儿童们消除因反复练习而产生的厌烦情绪,铃木选择最优秀的教师和教材来教孩子,教材也都选自世界名曲。
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家出台音乐教育指导性纲要。我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相继颁发了各具特色的《音乐课程标准》等。
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的充分发展的个体。
国内看欣赏教学法:
香港强调“培养喜爱音乐及学习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提高儿童自律、表达、专注和协调的能力”提倡全人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曹理教授提出欣赏三个阶段:直觉、鉴赏美、理性欣赏阶段。因欣赏者的层次不同在直觉中产生快感,在鉴赏美中产生心灵呼唤;在理性欣赏中产生表现欲望,创造出表演的能力。
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提出:结构欣赏法,依据作品曲式结构划分段落,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也是很好的教学法,在大学中广泛流传。
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文漪老师《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和《菲菲猫音乐旅行记》;王丽岭老师提出了《技、情、趣统一教学》等研究。他们在自己的书中都曾产生过一些欣赏教学的观点。
从国外到国内众多的教学方法研究中,我们看到欣赏教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的适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要研究欣赏的策略。
无论是国外的欣赏教学,他们都强调了听,还有就是节奏参与、律动参与,他们都没有在欣赏教学中提出“唱”的要求,更没有对“唱”的办法参与音乐欣赏教学提出任何异议。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唱”是一个比较难的方法,“听”主要靠人的器官—耳朵就行了。而“唱”需要人的器官参与的同时,还要求有音高、音准、节拍、速度、力度、旋律感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唱”又需要让欣赏者从内心深处去领会音乐,感悟音乐的美,表现音乐。就音乐的功能而言,音乐是创造的艺术,对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功能。
目前小学欣赏教学表现于聆听参与;节奏参与;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乐器演奏参与等单一的欣赏活动中,而且这些活动又不是人人能够驾驭,个个又做得不到位,不深化,没有达到真正帮助学生内化到情感层面。学生内化情感学做人。而现状不能很好地满足欣赏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在课改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和改进欣赏教学,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最后达到内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完美崇高的人格。
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聆听,“听”这个词是最重要的,它是靠时间积淀的。受课时的限制,我们一周只有两节音乐课,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分地听,造成欣赏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引入“唱”会创设出欣赏教学的新天地。据我所知目前的欣赏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听的方法上,没能进一步介入“唱”的研究,多年的教研发现听与唱都应该一同进入欣赏教学,加快速度提高“听唱融合”教学是燃眉之急。学生听了作品,要能够快速地表现出来,首先是解决唱的问题,耳朵听到是第一感受,嘴上唱出来是内化的感受,真正入心是全面的感受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