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唱融合教学方法的切入点:
欣赏涉及到的内容多,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作品,对能够用唱的方式介入的作品进行听唱结合,进行分类,如:声乐作品,可以加入唱。有些器乐作品也可以进行唱,只是唱的形式的改变,利用哼唱,哼唱主题,加深欣赏作品的理解与记忆,并且表现音乐,唱之目的就是内化学生的情感,克服欣赏教学只注重听,不重视“唱”的缺点,开创并提升已有的欣赏形式,使之变成预期的六种方法:1)聆听参与,2)节奏参与;3)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4)乐器演奏参与;5)歌唱的参与;6)图形谱子或者说图形音乐参与法,等多种方法参与音乐,以达到内化学生的情感目的。
分别以方法、目标、内容、效果表述出来:
(1)聆听:
方法:以音乐要素为基本单元,以作品为媒介,创设聆听音乐的细节。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做到什么? 这个过程应该是对音乐的把握上的要求,不是指离开音乐说教式的空谈,瞎想,而是有对于音乐作品主题旋律,主题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与掌握。
譬如:听到什么?学生一般情况下都会说,听到动物的叫声,听到人的歌声,或者火车声,风声、雨声、雷声等等,教师要利用这个资源,引导到音乐上来,不要让学生漫无边际的瞎猜,瞎想,乱说一气,不负责任的话,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思维,判断,想象音乐事物。
在看到什么?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说什么呢?学生大多数都会说,我看到了画面上好看的景色,迷人的景色,可爱的什么什么!等,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看到音乐,从哪里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速度是快的还是慢的?是热情的还是奔放的?是高兴的还是悲哀的?愤怒的还是激扬的?等等,教师要关注音乐本体,关注学科知识。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想到什么?这个环节应该让学生说些什么呢?这里更值得深思熟虑,往往学生最爱说:“我看到了马在嘶叫,”特别具象的事物,这样好吗?不一定都好,主要看音乐中是否真的有具象的事物,要是没有就不要瞎说瞎猜。音乐具有想象力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但也不要乱说,离开音乐本体,离开音乐描写的事物就要闹笑话了。我们曾经对音乐教育刊物上《百鸟朝凤》一曲有过争议,由于学生的背景不同,对音乐的感受也不同,这首美妙的音乐,在农村孩子的音响世界里,产生了不是凤凰在歌唱,而是鸡在叫;这与音乐的本体大相径庭。有人说这是笑话,有人说,应该这样,学生的亲身感受就是如此,不应该强调学生千篇一律的感受!这么说,学生的感受不对也对吗?其实,我们应该承认现实,容许学生有异样的感受,但也要引导,学生产生高一个层次的感受,正确理解音乐。这个问题我到有个想法;首先,认可学生的初步感受。其次在教师加工、引导音乐文化背景音响后,再让学生产生新的感受,这样学生会慢慢理解音乐,关注音乐,学生听的多了,看的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会有音乐的判断力、想象力;思维以及创造能力的。
做点什么?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个人特长。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画一画等,记住不能离开音乐本体,针对音乐去进行活动。提倡要有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自我评价等。
目标:听懂音乐,把握音乐要素。
内容:1-6年级的欣赏教学的内容。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开发,利用课外进行资源。
这一类的作品很多,都可以去聆听。
效果: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欣赏全是在三种不同阶段上听音乐的。由于缺少恰当的术语,不妨把这三个阶段称为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我们主要对音乐美感阶段进行研讨与实验。
(2)节奏:德国奥尔夫:“节奏是音乐的骨干,是音乐的基础。”
方法:为主题音乐设计符合乐句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节奏教学模式,用乐器和声势模仿节奏:“拍手、拍腿、跺脚、捻指、打口哨”等,产生对音乐的共鸣,假设:欣赏《船工号子》。
4/4 22 532 1 2 |66 216 5 6 ||嗨 咗
4/4 0 0 x x |0 0 xx ||嗨 咗
学生在每小节的后面击掌,喊出“嗨 咗”,突出劳动号子紧密有力的节奏、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又很快领悟了中国民歌劳动号子。加进演唱主题旋律,体会音乐作品内涵。这一类作品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欣赏。
目标与效果:这是一首民族音乐,节奏简单,表现了长鼓节奏模式,和音乐配合相当和谐,符合音乐情绪和主题风格,学生边听边合着节奏击拍,进入音乐的情绪之中。主题音乐是乐曲的核心,我们要把握。
(目标)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
(效果)学生更能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方法)熟悉主题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哼唱主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题材及音乐风格上。
(3)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
目标:音乐要素情绪、旋律、速度、音色。
方法:聆听、动作反应。边听边律动,在律动中体会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在参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
内容:器乐作品,舞蹈作品。
效果:用肢体语言理解表现音乐,学习效果会好。
它是聆听者对音乐的即兴反映,根据音乐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如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缓急,音色的明暗等通过动作来体验这一过程。这一类的作品大多为器乐和舞蹈作品。假设:欣赏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这首具有浓烈的苗族舞蹈风格的乐曲,教师提前编排好热情、奔放的苗族舞蹈,课上展示,学生感受音乐描述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热情性格,欣赏过程中教师把舞蹈基本动作交给学生,让他们随着音响用肢体语言理解表现音乐,学习效果会好。
(4)乐器演奏: 乐器演奏是学生表现音乐方式之一。打击乐器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乐器。教师要进行适当加入,使课堂活跃,帮助学生进入音乐之中。
方法:乐器参与,利用母音哼唱音乐主题。
内容:《鸭子拌嘴》
目标:学生试着在原来的主题音调基础上加快速度,用乐器演奏出来,感受旋律变化。
效果:对作品的理解共鸣.
关注点: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力
例如:《鸭子拌嘴》,用打击乐表现这段故事,教师创设情景:“池塘边,一群鸭子走来,不知怎么回事,两只鸭子炒起嘴。学生击响手中的嚓,节奏忽紧忽慢;学生再用打击乐演奏出时急时缓的情绪;用身体动作神态把鸭子吵架的情绪表现出来。”在进入演唱环节,利用母音哼唱主题,产生对作品的理解共鸣.这一类作品需要选择。
学生听懂了一首乐曲,并不是欣赏课的结束,而应激励学生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目的培养学生创造和想象力。采用改编作品的节奏、速度、演奏乐器等方式。《森吉德玛》第一段缓慢而幽美的旋律,音乐描绘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象,让学生试着在原来的主题音调基础上加快速度,用乐器演奏出来,感受旋律顷刻间的变化(热烈、欢快、喜悦)的气氛,创作活动中尝试快乐!
(5)歌唱: 歌唱是人声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方法,孩子高兴时都喜欢用歌声来表现。是什么引起的歌唱欲望?只有孩子们愿意唱,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唱歌的欢乐,将作品能够唱出来的交给学生让其充分地创设新的学习欣赏形式,培养歌唱的习惯及演唱技巧。
目标:唱主题音乐,了解作品思想感情。
方法:用自己甜美的歌喉演唱歌曲。
内容; 声乐作品!1—6年级教材为主,其他声乐作品也有,少一些。
效果:会唱,音准,不跑调,歌词准确,有表情;能够表达自己与作品的思想感情。
关注点:学生参与演唱,情绪与效果。
例如:《草原到北京》是一首民族儿童歌曲,是学生齐唱作品。
通俗音乐《感恩的心》也是一首是声乐作品,学生喜欢,主题内容好,德育教育内容强,是以美育人在好题材。
两首作品都有时代特征。
第一首是60年代的歌曲,歌颂领袖毛主席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勾画出时代,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表现主题出发提出问题,为什么歌曲写草原到北京?意义在哪里?还要引导学生把草原人民热爱领袖毛主席的感情唱出来。音乐的重点句在哪里?分析清楚了,由心而发的感情就唱出来了。演唱达到了更高的层次;欣赏教学也就达到了以美育人的目的。这一类的作品需要教师加工,重点辅导;达到听与唱融合之目的。
第二首,当代作品,通俗音乐,学生喜欢,乐意接受,作品题材,内容都很好,适合学生演唱和表演,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有利。本作品属于情感作品,学生很容易理解,更适宜表演。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一份感动的心,感谢社会,感谢母亲,感谢家人,感谢同志的友情与关心。
(6)图形音乐:借助奥尔夫的音乐欣赏教学法进行。
将乐曲用图形表现出高低起伏的旋律,再现音乐的主题。帮助学生记忆音乐,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目标:将作品歌曲乐曲的旋律线条画出来,简单地说就是,把听到的作品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达出来。
方法:用点、横、竖、三角、方块、圆形、动物、植物、人物都可以表现出来自己听到的作品内容。
内容; 欣赏音乐中的适合学生年龄段需要的所有作品音乐。
效果:非常形象和生动 利于掌握音乐作品。
关注点:学生记忆音乐能力。
案例:单黄管《波尔卡》是一首欣赏曲,利用图形音乐理解、表现音乐,画出可爱的喇叭花,一朵连着一朵,非常形象和生动;使欣赏者达到既能听懂音乐又能够表现出音乐的情绪,旋律的走向,记忆音乐。
总之,音乐是一门既有技术性,又有整体性、审美性的学科。音乐欣赏是实践性极强的分支,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将音乐欣赏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起到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实践又是有效联结音乐欣赏“教”与“学”的桥梁,实现音乐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更符合音乐艺术极强的创造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