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第一节上课的时候,首先就谈到了"什么是美"这个问题.那么什么是美呢?在课堂上,老师从与美有关的一些词语进而讲到了真,善,美以及与它相对的假,恶,丑.然而,由于个人的不同,对美的理解也就不同.从根本上说,美的领域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以及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等等,都有一个美不美的问题。我认为凡是正确的、有效的,都可以称为它是美的。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乌鸦曾向上帝乞求:“我愿把我身上一起的美德来换取一副美丽的外表。”上帝回答说:“我给你的,确实是最美的,只是我忘了教会人类,什么是美?”这或许有些讽刺意味,但却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每个人对美的态度的不同.例如我们在看一个人的时候,有些人注重外表的美,而有些人则通过这个人的言行举止来看他的品德,这里的"品德"就是一种美的表现.在这里,我把美总结为这样:美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欣赏享受感、心旷神怡感或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就像我们在上课时看到的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在这幅画中,米勒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劳动美;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画家喻户晓。"蒙娜丽莎"那神奇而专注的目光,那柔润而微红的面颊,那由内心牵动着的双唇,那含蓄、模棱两可的微笑,总让人琢磨不透…… 这一难得而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被达·芬奇捕捉到了,并把它成功地塑造了出来。其实,达·芬奇笔下的这一使人难忘的"微笑"已不是具体的人物的表情了,而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是"蒙娜丽莎"所有的,是达·芬奇所有的,也是我们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人性特质的某种精微的东西。也许,这就是《蒙娜丽莎》的巨大魅力所在;《维纳斯》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残缺美;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王后》显示出雕塑的厚重,线条美````````
二 美术与艺术的关系
在"美"这一大的前提下,在说说"美术"与"艺术".对与美术,我们平常可能就把它仅仅理解为画画,这种理解是狭义的,不科学的.大过数资料上是这么解释美术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中国还包括书法和篆刻艺术。像我们在上课时看过的列维坦的《夏天的傍晚》,汉斯·托马的《在森林的草地上》,特别是米勒的〈晚钟〉,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它以明暗,色彩,线条,质感,透视,空间感等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是对事物的创造和表现.对与艺术,它的范畴比美术大,"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大人文学科,它包罗了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书法等,也包括服饰、园林等很大的范围。而"美术",则专门用来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即视觉艺术部分.
总之,不论是艺术还是美术,都是在"美"这一大的前途下展开的.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假如说一切美都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物的话,那么艺术则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换言之:它是本质先于存在的存在物。这个本质就是美。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离开了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很难理解艺术是什么。我们在上课时看了很多名画,建筑等,观看这些作品中的任务和场景,我们往往能从有趣的细节和感人的故事中印发丰富的想象。这些作品不是机械的模仿自然,艺术家在反映显示生活的同时,总要融会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关注社会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在创作中表现自己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看法等等.例如我们看过的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思想者》,他的灵感来自于但丁的《神曲》,雕塑塑造了一个强壮的男人,他低头沉思,在为人类的一切烦恼而冥想。反映了文艺复新时期艺术不追求直接的实效,而是一种象征美,意境的美,我们把这种美称为艺术美.
三 美,美术,艺术与广告之间的关系
1 区别:
广告人与画家的区别是:设计师手中的颜料只有四管儿,但它可以依靠网点的疏密特性,调和出所有我们可感知的颜色。这真是一项神奇的发明,利用网点与纸(白色)的配合,我们才能让油墨显得更均匀、鲜艳和干净。但这只是技术上的事,我们在广告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还要更多的依靠灵性。
广告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在商业社会中需要艺术设计与创作理想的平衡,需要客观与克制,需要借作者之口替委托人说话。设计与美术不同,因为设计即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人设想、以人为本,设计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设计没有完成的概念,设计需要精益求精,不断的完善,需要挑战自我,向自己宣战。设计的关键之处在于发现,只有不断通过深入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做到,打动别人对与广告人来说是一种挑战。设计要让人感动,足够的细节本身就能感动人,图形创意本身能打动人,色彩品位能打动人......
2 联系:
我们上《美术欣赏》的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一些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它对我们艺术情操的陶冶,对“美”的认识,对历史的看法以及对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理解,我们都可以从一尊雕塑,一幅画中解读出来。本身雕塑和油画等都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美“的一中体现,广告作品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体现,利用它的”美“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学习《美术欣赏》对于我们在以后的广告创作中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在广告中直接应用艺术家的作品。以前有很多的优秀的广告作品就利用雕塑或名画等来进行产品的宣传。像索尼公司为耳机做的那一则广告中,就利用了美国拉什莫尔山上四位总统的雕塑而做文章,把耳机带在了雕塑像的耳朵上,使人一眼便记住了广告。有位广告大师说过,你的广告作品能引人注意,那么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利用名人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成功,所以它能吸引人的眼球,在他加上新颖的创意,好的作品就能产生了。还有全球性著名品牌阿迪达斯用最早的古希腊奥林匹克体育运动来做广告主题很不错,也借此来彰显自己体育运动用品的品牌的悠久历史。
第二,把大家所熟悉的名画等艺术品作为谐趣的图象,经过巧妙的处理,使名人名画产生谐趣,幽默感。这是一种创意的引喻手法,别有意味地采用以新换旧的借名方法给消费者一种崭新奇特的视觉印象和轻松愉快的趣味性,以其异常、神秘感提高广告的诉求效果,增加产品身价和注目度。这种表现手法将广告的说服力,寓于一种近乎漫画化的诙谐情趣中,使人赞叹,令您发笑,让您过目不忘,留下饶有奇趣的回味。
第三,利用联想的记忆原理,我们在看艺术作品时可以天马行空的一通乱想,说不定就会有好的创意出现。在作品中以无限丰富的想象构织出神话与童话般的画面,在一种奇幻的情景中再现现实,造成与现实生活的某种距离,这种充满浓郁浪漫主义,写意多于写实的表现手法,以突然出现的神奇的视觉感受,很富于感染力,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受,可满足人们喜好奇异多变的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种表现手法中艺术想象很重要,它是人类智力发达的一个标志,干什么事情都需要想象,艺术尤其这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想象就艺术的生命。从创意构想开始直到设计结束,想象都在活跃地进行。例如《思想者》,作者为什么要让他不穿着衣服思考,“思想者”他究竟在想什么问题呢?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得到很多种不同的答案。
第三,广告平面设计中色彩的应用与美术中色彩应用的关系.色彩在油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语的,也就是说,油画的好坏是通过色彩来体现的,而色彩也是广告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告色彩的功能是向消费者传递某一种商品信息。因此广告的色彩与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色彩对广告环境、对人们感情活动都具有深刻影响。广告色彩对商品具有象征意义,通过不同商品独具特色的色彩语言,使消费者更易识别和产生亲近感,商品的色彩效果对人们有一定的诱导作用。现在,色彩在广告宣传中独到的传达、识别与象征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企业家们的重视。国外一些大公司、大企业都精心选定某种颜色作为代表自身的形象色。在进行平面设计时,也要正确的应用这些广告色彩的传达、识别与象征作用。在我们一直在总结、记录各种各样的色彩组合的过程中,要从名家的作品中,从各民族的图案里,从自然景物中,然后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使用这些颜色。比如我们看到买当劳,肯得基的广告时,都会有想咬一口的感觉,因为它的色彩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让人看了就饿的颜色。但在有的时候,许多我们在名家的好作品里总结出的颜色组合,再经过我们使用后就变了样,没了神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色彩的使用是需要比例的,许多好看的色彩组合还需要合理的色彩比例控制,在特定的条件下某个颜色的使用面积一定要大,某一颜色就要小,某些仅仅是为了透气,某些就是为了压沉,实在是变化无常。但可以肯定的是作品一定需要一种控制,它们中常用的就是颜色、图片与文字排列。就象文章的刚一开头说的那样,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答案,但好像表述了这个有忘了那个,这也许是设计的魅力所在吧!正是因为这样,才使设计显得有趣味,并且充满挑战、刺激。
第四,艺术作品里所体现的思想情感我们要去理解,利用。艺术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体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艺术有传达感情的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句话已表明了感情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在表现手法上侧重选择具有感情倾向的内容,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生动地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就能获得以情动人,发挥艺术感染人的力量,这是现代广告设计的文学侧重和美的意境与情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