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案例分析:做宽容的使者 07-03
案例:让沉默的树叶变成快乐的… 07-03
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堂… 07-02
论文:驻足乐海,向美延伸——… 07-02
案例分析:层层递进 渗透美感… 07-02
郑陆片小学艺术欣赏教学研讨活… 07-02
《法国号》教案 07-02
 
计划总结
2015.6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07-05
总结 07-03
总结 07-03
个人小结(15.6) 07-02
个人计划(15.3) 07-02
个人计划(15.3) 07-02
计划 07-02
 
最近更新
2015.6理论学习 07-05
2015.6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07-05
总结 07-03
《虫虫虫》教案 07-03
15年6月份理论学习 07-03
15年5月份理论学习 07-03
15年4月份理论学习 07-0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创新艺术欣赏教学的研究>>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理论学习1
发布日期:2014年06月25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胡庄     来源:本站原创

 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

看完美国作家艾略特.W.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这本书,我感触良多。特别是能否评价儿童的美术成长,今日美术教育的性质、状况和目标,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这三个章节。于是,想从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帮助、美术教育的现状以及儿童多种感官的培养这三方面来谈谈我的感想。
一、能否评价儿童的美术成长——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帮助
    《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中的第八章能否评价儿童的美术成长主要讲了能否评价儿童的美术成长和如何评价儿童的美术成长这些内容,从中我认识到:美术启蒙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是最具有培养人的潜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从抽象灵感的点燃,到创造性思维的自由表现,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儿童的创造力。也可以说,美术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活动方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很多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学美术,并不是想让他们当画家,而是渴望帮助孩子学习成功,家长们都希望让孩子从美术中找到自信。有一次,一位学生画了一朵花,帮她批完分数,当我想拿她的画去别的班当范作时,她不肯,说要拿回去给她妈妈看。第二天,她非常开心地告诉我,她的妈妈看了后非常开心,还表扬了她,她也越来越爱上美术课了。由此可见,家长在孩子学画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家长一句赞美的话,远远胜过美术老师平时的表扬。
    一些家长非常关心孩子在学校的美术课上都能学到些什么,虽然她们并不知道美术课应该怎样上,但他们却非常想去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知道孩子画的像并不重要,更应注重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她们都会经常和老师联系,咨询新的教育理念和寻求在家正确辅导的方法,使教师知道家长想让孩子学到什么和对教师的期望,这给老师的美术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大部分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美术特长,总想着要把他们训练成美术家。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画得比一般的孩子都好,还想要让孩子们掌握很多美术知识和技能。在我老师带的一个美术兴趣班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家长们很注重孩子的成绩,希望他们每次都能拿出象样的作品,就像上次的全国少儿科幻画,作品交上去不久,就有不少家长追过来问:“我儿子的画得奖了吗。”这些家长并不关注孩子在这之中的成长和进步,对孩子喜欢的、讨厌的、了解的都一无所知,连孩子最基本的长处和短处都不知道。
    对于如何评价孩子的画,也是有一定技巧的。最忌讳的就是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画和其他孩子的作比较。评价过低,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过高,会让他们失掉动力,没有了进取心。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接受能力,学习程度、学习时间等等,所表现出的绘画能力是不相同的。所以家长们不要对他们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在我的兴趣班里,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画的画自己不满意时,干脆就帮着画起来。个别家长看到孩子画画笨手本笨脚的样子,心里特着急,很容易就会朝着孩子发火。家长们并不了解孩子们的一些特殊思维和想法,认为太阳就该是红的,房子就该比人高,小河里就不能有鲨鱼……这些过于实际的评价使孩子们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愿意画画。实际上,家长的这种做法已经严重干扰了孩子的正常思维活动,干涉了孩子的自由想象和大胆的表现。
    让孩子们正是通过学习绘画这个过程,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让自己有成就感。这种感觉正是一个人获得事业成功后有了成就感的“雏形”,我们家长和教师都要保护好这个“雏形”,发展好这个“雏形”,使孩子在绘画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请家长们想一想!孩子们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只是个时间问题,就像小鸟早晚要出窝一样,你不可能永远跟着他。那么你现在就开始为孩子的未来进行投资吧,为了能让他将来在广阔的天空上更自由地翱翔……
二、今日美术教育的性质、状况和目标——浅谈美术教育的现状   
    《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中的第二章今日美术教育的性质、状况和目标主要介绍了:在美国,事实上美术在某种意义上被看得很重要(他们还修建了专门的建筑和展览美术作品),那么奇怪的是为什么美术在美国学校中的地位如此微不足道。一项关于美国学校中视觉艺术最为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每七个学生中只有一个——大约所有高中学生的15%——接受过为期仅一年的美术教育。
   中国也有同样的现象。在小学实习时我发现了这种现象:孩子们在小学一年级时非常喜欢画画,他们常在地上、墙上、纸上信手涂鸦,然后请大人或老师来欣赏,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然而渐渐长大后,却不大愿意画画,美术课变成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课堂,而大部分的学生则是心不在焉,他们在这里感受不到美术带来的乐趣,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我实习的时候,给三年级的孩子上课,他们有的昏昏欲睡,将美术课当作了午休时间;有的显露不耐烦情绪,交头接耳,开小差、发呆、玩玩具;还有一些学生特调皮,怪声怪气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任意插嘴、下位置……,使美术课堂中难以体会到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氛围,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不高,色知觉、形知觉敏感性不强,缺少对美术的较深层情感体验,美术学习心理品质不佳。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小学生多种感官的培养,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欲望。
三、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美术教学应注重儿童多种感官的培养
    《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中的第五章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主要讲了:当我们去分析在直观艺术实践和欣赏中起作用的几个因素时,会清楚地看到,艺术创作和欣赏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知觉(cognitive——perceptnal)活动,它不是简单地自生自长而来,而是受到经验影响的。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新《美术课程标准》实施后。使我深刻认识到,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不应把专业技巧放在首要位置。而应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使学生成为有艺术才能和艺术修养的现代公民,就必须注重他们多种感官的培养。
    一个健全的儿童,他的感官是及其敏锐的。视觉能反映出物体的形状和色彩,听觉能反映声响的高低和强弱,嗅觉能反映芳香和恶臭,触觉能感受到器物的量感和质感。如果,某个器官后天得不到培养,就可能出现感官统和的失调。所以,使他们尽可能的去听,去想,去摸,去画,强化其感受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视觉感官的培养
    在我的实习过程中,常有不少学生说“我不会画”“我画不好”等等,刚开始时,这种问题常使我束手无策。我也知道这部分学生并不是对绘画没有兴趣,没有美术才能,而是缺乏老师正确的引导。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耐心启发学生利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就是说,让他们学会去看所需要表现的对象;看身边的事物;看绘画作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察”即有目的的,主动地看自己要表现的物或事,对物象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研究和判断。
    学生观察主要体现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学生绘画时所描绘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整体的物象形不好掌握。就应启发学生用规则的几何图形去表现。如二年级<<动物朋友>>一课。把猴子的身体整体看成椭圆形、尾是细细的圆柱形、脸是心形等等。把猴子概括为几个部分。但是又不能让学生一直用规则的几何形体作画,因为这会使学生只会用规则的几何图形来表现物象,不懂得变通,而且也会养成不去观察物象形的习惯。所以在用规则几何图形概括完物象后,应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把几何图形过度到现实的物象形。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物象的整体特征上。而达到训练学生抓住物象整体特征的目的。
   (二)听觉感官的培养
    绘画往往被认为是手、眼、脑的运动过程。而忽视了听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的绘画作品,往往显得生硬而没有活力。实践证明,听觉的锻炼和培养也是绘画中的重要一环。
    1.用音乐启发儿童绘画
    音乐的旋律是以高低不同,强弱不同的音符组成音乐的线条来塑造音乐形象,儿童绘画同样以长短、粗细、曲直等不同的线条作为主动表现手段。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曾经对绘画和音乐的节奏进行过比较研究。他认为音乐中抑扬顿挫的节奏,相当于绘画中形体表面上升起伏的轮廓线。音乐之间音调高低之比类似绘画透视中不同物体的远近大小之比,音乐的合声相同于绘画和谐匀称的形体美。它们都能够同时作用于感官,产生极大的美感。
    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用音乐中一些浅显的道理启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十分注重线条的个性表现,强调线条的灵活运用和作画时的随意性。如我上的三年级《感受声音》一课,就启发学生注重不同音乐带给他们不同的感觉,不同的音乐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舒缓的音乐多用直线表示,节奏强的音乐多用曲线表示,恐怖的音乐多用折线表示。通过一次次的积累,促使儿童的感官直觉发展到比较细微、比较敏锐的程度。他们一听到音乐脑中就会感觉到某种色彩、线条、形状等。并浮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学生凭着对音乐的感觉和想像,画出各具特色的符号、图像,显现了他们对音乐中色彩的敏感性。
    2.用讲故事引导学生作画
    绘画的题材,除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吸取直接感受外,也可以从间接的生活中得到创造的主题。譬如说,老师给学生讲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是学生亲身体验的事,但通过联想会了解一些知识,创作出动人的画面来。比如《小挂件》一课,我用《猴子捞月亮》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可以运用动物的身体部分进行连接。同样也可以由学生给大家讲述或表演一段小故事,然后展开联想,并加以引导,画一幅贴近故事又充满创意的作品。儿童绘画不仅是技术活动,重要的情感激发。通过听故事使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演绎,从而促使思维的发展又锻炼了听觉感官。只有这样美术创作才会有益于智力的不断提高。
   (三)触觉感觉的培养
    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的整体观念较差,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各种事物感知的比较笼统,不明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独立的现象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触觉则恰恰能够感受到物体的形体与质感。
    我尝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感觉将要画的物体。在二年级的《画触觉》一课,我将事物装入特定的箱子中让学生用手去触摸,感受它们的整体形状,然后说出来、画下来。学生大都能把自己触摸的感觉描绘出来,还能把它们装饰得更好看。虽然形象不十分准确,但完全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更有效的刺激了他们的触觉感官,提高了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
    通过对美国作家艾略特.W.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这本书的学习,我觉得应注重培养学生多种感官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而且形式一定要新颖,这样做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绘画的积极性,而且他们也比以往更愿意上美术课。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性,使他们对做任何事都更有信心,胸有成竹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