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案例分析:做宽容的使者 07-03
案例:让沉默的树叶变成快乐的… 07-03
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堂… 07-02
论文:驻足乐海,向美延伸——… 07-02
案例分析:层层递进 渗透美感… 07-02
郑陆片小学艺术欣赏教学研讨活… 07-02
《法国号》教案 07-02
 
计划总结
2015.6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07-05
总结 07-03
总结 07-03
个人小结(15.6) 07-02
个人计划(15.3) 07-02
个人计划(15.3) 07-02
计划 07-02
 
最近更新
2015.6理论学习 07-05
2015.6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07-05
总结 07-03
《虫虫虫》教案 07-03
15年6月份理论学习 07-03
15年5月份理论学习 07-03
15年4月份理论学习 07-0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创新艺术欣赏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教师成果>>文章内容
《夏夜》教案
发布日期:2014年06月25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周丽     来源:本站原创

 

《夏夜》
执教:周丽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富有表现力的声音通过合唱的形式表现轻盈、可爱的萤火虫形象。并能背唱这首歌曲。
2、通过音乐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歌曲演唱和欣赏互动中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用动作自信地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着重感受八分休止符的动感跳跃。
2、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等人文素养。
难点:能够在老师手势引导下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合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请大家与老师安静地听一段音乐,你听到了什么?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播放《森林狂想曲》)生:蟋蟀、青蛙、露水、小鸟
2、青蛙唱起了歌,分两组同学来唱一唱。
小青蛙     5|5|   跟琴模唱音名,加入柯尔文手势,唱几拍:四拍
 
   老青蛙     0 0 |3|   跟琴模唱音名,加入柯尔文手势,唱2拍,几拍的时候进入,前
   小青蛙     5|5|5
                            同时加进来  
   老青蛙     0 0 |3|3|
3、什么时候听到这么美妙的声音?(夏夜里)
二、整体感受歌曲
 1、初听《夏夜》,问:谁向我们打招呼?(萤火虫)
 2、师:萤火虫闪闪烁烁,亮晶晶的 再听《夏夜》,律动感受萤火虫的舞姿(用旋律的音高来表演动作)
 过度语:音乐像给萤火虫美妙的舞姿带来了不同音高的旋律,我们也来学一学吧。
三、歌曲的教学
1、跟着琴唱歌普(多媒体出示简谱),师弹琴生唱谱
1               2
50 30 10 |30 10 50|35 35 36 |5 - - -|
3               4
50 30 10|30 10  50|67   67 63|2- - -|
2、设问:那几句能表现闪烁的萤火虫呢?哪几句能表现萤火虫美妙的舞姿呢?
为什么呢(休止符)                 
3、出示歌谱,用轻盈的歌声来表现一下萤火虫可爱的形象。
 加入歌词轻轻演唱跟琴演唱。(第一遍)
难点处解决:50 30 10 |   要唱得轻盈,不能太重,太拖
            61 61 63 |2- - -|   加入渐强的感觉,越飞越高,声音变高延长。
            3 56 |6 - -|     1 23 |3 - -| 连贯点    再连贯些
4、加入歌词跟琴轻轻地演唱   不是| ---不是那是 小小—|(最后一句话加入换气记号)
5、加入前奏完整的演唱一遍,(那不是灯,也不是星   处理一下)
6、完整的演唱(男生第一段,女生第二段)
7、萤火虫结伴,前后相随,生唱第一声部,师唱第二声部(师生合作演唱)
8、练习二声部旋律,问在这里加了什么符号,(跳音记号)
师生合作,提醒声音。(试唱:一盏一盏小灯笼,啊小灯笼;一闪一闪亮晶晶,啊亮晶晶)
9师生合作二声部演唱
10、生生合作请几名学生来唱第一声部,大多数同学来唱第二声部,注意;长音处唱足,不要等待。再次生生合作。
11、跟着伴奏音乐完整演唱,师做指挥。
12、总结演唱形式:合唱
四、拓展
还记得一开始听的音乐吗?老师和音乐是怎样合作的呢?
(讲解动作)再次跟着音乐律动,
师生一起合作。
(一边同学做萤火虫的动作,一边同学做森林狂想曲动作)
五、总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